本文 一篇经济论文发表,该文通过使用 2014—2018 年辽宁省中西部地区 168 户设施蔬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减量替代政策对种植户化肥施用行为及其净收益的影响。首先运用二元 Logistic 模型分析减量替代政策对种植户施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其次,以沈阳市辽中区作为实施减量替代政策的地区,称之为作用组;以沈阳市新民市作为未实施减量替代政策的地区,称之为对照组。通过 DID 模型分别分析了减量替代政策能否提高种植户单位面积设施蔬菜净收益。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种植户化肥减施,提高有机肥对化肥替代率,为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的中国,在过去 20 年中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食总产量从 1998年的 5.12 亿吨增加到 2018 年的 6.58 亿吨。化肥的施用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化肥的投入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 20.79%以上[1]。然而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我国的施肥量和施肥强度也在不断上升。当前中国的化肥施用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据统计局数据显示,从 1998 到 2018 年,我国农用化肥总施用折纯量从 4084万吨增加到 5653.42 万吨,年均增长率达 1.83%;单位耕地面积上施用的化肥折纯量从1998 年的 262.29kg/hm2增加到了 2018 年的 340.77kg/hm2,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所设置的化肥施用最大值(225kg/hm2)[3]。此外,我国化肥施用情况还具有低利用率与高施用强度并存的特点。2001 年至 2016 年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增加 32.90%,化肥生产力下降 0.34 千克,利用率为 30%~50%,化肥施用强度增加了 31.44%。化肥的过量施用对粮食及农产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使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大大加重,严重阻碍了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步伐。
所以,我国农业部在 2015 年 4 月印发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文件,文件提出力争在 2020 年达到“两减”的基本目标,即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4]。同年,中国农业部印发了《到 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文件,该方案中重点表明,从 2015 年至 2019 年,将会逐渐将化肥使用的年升高率控制在 1%以内,保证到 2020 年,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零增长[5]。虽然自 2015 年我国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以来,农作物化肥施用量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超过发达国家公认的环境安全施用上限。为了进一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2017 年农业部在我国水果、蔬菜、茶叶的优生区选取 100 个地区作为试点地区,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并为每个试点地区每年提供 1000 万元作为农业补贴。确保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内构建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使用方式、服务架构以及政策框架[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化肥减量替代的研究
主要从三个层面对化肥减量进行研究:第一方面是化肥减量替代政策评价的研究。减量替代政策的实施可以节约成本,在提高作物品质及质量的同时,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7]金书秦在 2018 年和 2019 年分别对 2016 年及 2017 年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化肥减量情况进行评估后得出结论: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及强度连续下降,施肥结构逐渐趋于合理[8-9]。程兆东等从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化肥减量进行了全面总结,结果表明:截止到 2018 年,我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是行之有效的[10]。第二方面是化肥减量替代政策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的影响研究。杨钰蓉和罗小锋的研究表明,技术支持、配套服务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的采纳有显著影响[11]。朱利群等通过研究发现,农户对过度使用化肥的损害认知程度及施用有机肥好处的认知程度将会影响农户技术采纳的意愿[12]。黄炎忠等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从微观角度证明了务农人数、耕地质量、有机肥获取成本、有机肥补贴等多种因素同样会影响其技术模式的采纳[13]。并进一步研究了农户化肥减量替代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户年龄、农业劳动力比重、成本收益等因素对其有显著影响[14],此结论与杨泳冰等的研究结论一致[15]。第三方面是化肥减量替代与农产品产量、品质的关系研究。谷端银等通过研究发现,减量施肥下配施不同种类及数量的有机肥,对西瓜产量及质量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16]。伊晓云等通过实验发现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品质,还可以增加土壤中酶的活性[17]。温延臣等通过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机肥有效替代化肥可以增加设施蔬菜中有机氮的比例,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肥料的利用程度[18]。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设施蔬菜种植户
是指从事设施蔬菜种植的农户,设施蔬菜的种类有很多。设施蔬菜种植是指利用人工或者农用机械及最新的农业技术的同时通过人为的控制温度、阳光及水分,为农作物提供恰当的生长条件,栽培出优质、高产的蔬菜[72]。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农户主要是指生活在农村的、以家庭为活动单位、依赖于农业生产的社会组织[73-74]。因此,本研究界定的农户为种植设施黄瓜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户,简称种植户。
2.1.2 种植户施肥行为
即指种植户在进行设施黄瓜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对其施用化肥来保证设施黄瓜生长所必需的养分来源,这种决策及实施的行为称作种植户施肥行为。具体行为包括施肥的种类、施肥的方式、施肥的强度及技术等。
2.1.3 减量替代政策
在经济学中,替代主要是以选择和效用为主。假定每个人会选择最有价值的东西和服务,效用作为一种选择方式,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之间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也可以说是消费者如何在物品和服务之间进行排序。对于设施黄瓜种植户来说,如果施用有机肥比施用化肥所获得的效用更高,这一排序就可以说是种植户偏好有机肥高于偏好化肥。本文中提到的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的实质就是选取水果、设施蔬菜、茶叶优生区域作为试点地区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机肥对化肥的有效替代,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化肥减量作为绿色农业生产的政策目标,有机肥替代化肥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减量替代政策,正是在化肥减量这个政策目标下,不断提高有机肥对化肥的替代,简称减量替代政策。
........................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1910 年马歇尔作为第一个提出外部性理论的人,他的学生庇古继续完善了该理论。外部性理论是由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理论组成的,负外部性理论是指某些人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导致这些人付出了额外的费用,但这些人又不能得到一定的赔偿。成本和收益是某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损失和好处。当一种经济活动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这两种成本之间的差就是外部边际成本,这种活动对外部环境带来了负效应的影响也称作成本外溢。如何将外部成本内部化非常重要,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指出可以采用庇古税对引起污染的经济主体收税。具体方法为对具有负外部性的物品纳税或收取处罚金,使私人成本及社会成本保持一致,减少其产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就化肥施用而言,在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为了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自身利益,农户在进行化肥施用决策时会倾向于选择过量施肥,对生产活动带来的环境危害视而不见,从而忽视其负外部性。最终不合理的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农户的这种行为属于外部不经济的生产活动。
2.2.2 种植户行为理论
种植户化肥施用行为是农户基于内外部因素影响作出的行为决策,本文中的设施黄瓜种植户作为政策执行的微观主体,具备普通农户的基本特征。学者们将农户行为理论大致分为三个流派:
其一是理性小农学派,代表的经济学家有美国的西奥多舒尔茨,在他的代表作《改造传统农业》中写道:小农是与企业家别无二致的“便士资本家”,也是利润的追求者。他们可以将生产资料分配到经济学中所谓的最佳状态,因此小农户在生产分配上不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同是理性小农学派代表人物的还有波普金,同样将小农定义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小农在衡量了收益和风险后,会果断选择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生产投入组合。小农有权力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农业生产,其生产行为是为了谋取投入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但是我国不完备的农村市场以及不对称的信息,都会给小农的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一定的冲击,都是导致小农处于贫困之中的因素。
.............................
第三章 辽宁省设施蔬菜发展与化肥施用情况分析··············· 14
3.1 辽宁省设施蔬菜发展情况·······················14
3.2 辽宁省设施蔬菜化肥施用情况·····················18
第四章 减量替代政策对种植户化肥施用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22
4.1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22
4.2 种植户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23
第五章 减量替代政策对种植户净收益的影响················· 38
5.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38
5.2 变量的选择及结果预测························40
第五章 减量替代政策对种植户净收益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5.1.1 理论分析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