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国际贸易论文格式、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文化差异对中德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日期:2020年12月2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886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12161317038796 论文字数:28599 所属栏目:国际贸易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研究,笔者认为语言翻译稍有偏差,会导致贸易双方意愿无法表达清晰,中德贸易中,很多贸易合同由于翻译水平不足,致使贸易双方对交易条件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翻译不准确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中德两国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如地域性差异、历史性差异、文化习惯差异等,为避免贸易双方对商谈合同产生误解,贸易谈判者应多阅读专业书籍,查询专业资料,结合对方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充分理解贸易合同上的内容。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第一,德国是与中国贸易成交量最大的欧盟国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量日益增加,近年来,欧盟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量最大的合作伙伴,其中,德国是与中国贸易成交量最大的欧盟国家。据德国联邦统计局(FSO)公布,2016 年中德贸易量达 1700 亿欧元,中国首次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国;2017 年中德贸易量达 1866 亿欧元,中国再一次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国;到 2018 年,中德两国的货物贸易额达到 1993 亿欧元,这是中国连续第三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国。2018 年,德国从中国进口 1062 亿欧元,向中国出口 931 亿欧元,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也是德国第三大出口贸易国。从两国贸易结构看,中德经济存在很大互补性,中国市场离不开德国产品,如德国的汽车、航空、机械设备等,德国市场对中国产品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如电子产品、纺织品等。近年来,中国企业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德国以其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和优质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吸引着中国企业进入德国市场。德国也抓住时机,从中国企业的投资中获益,解决大量就业问题,稳定了经济增长。
第二,文化差异一直是影响中德两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作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国,应该了解德国文化,发展文化差异中的有利因素,避免文化差异中的不利因素。中德文化背景不一样,比如,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沟通时往往十分在意对方诉求,面对利益,习惯双方协商;德国由于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色彩,他们会在沟通之前想好行动方案,洽谈时依据双方的共同利益,作为是否合作的标准。如此,中德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给两国的贸易沟通带来困难。中国企业在沟通时注重合作感情,往往使谈判显得被动,从而导致贸易活动难以进行。如果中国事先有所准备,了解德国贸易文化,就可以根据德国文化的特点,减少双方贸易纠纷。可见,分析中德两国文化差异,理解文化差异对两国贸易的影响,对两国贸易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1.2 文献综述

中德贸易中,文化因素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中外学者就文化差异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做出过不少研究。本文对文献进行梳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首先对文化与贸易的关系进行综述,然后对文化差异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分别进行综述,最后,本文依据现有文献做出述评和研究展望。

1.2.1 文化差异的测度方法综述

文化差异的测度方法,主要依学者的研究视角而定。早期,Hofstede(1983)研究文化差异的四维民族文化,提出将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作为衡量文化差异的测度指标。而后,Bruce Kogutand Harbir Singh(1988)研究民族文化对入境模式的影响,提出文化距离指数的计算公式,使文化差异的测度有了确定的计算指标。

然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使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复杂化,单一文化维度难以解释日益变化的文化差异。Rongxing Guo(2004)开始以中美两国为研究对象,以宗教差异为文化测度指标,研究文化差异对贸易的影响。而传统的 Kogut和 Singh 公式,开始受到许多学者的批判。Drogendijk 和 Slangen(2006)最先引入 Schwartz 的文化维度框架(Schwartz and S,2004),弥补传统计算公式的不足。Ellis(2007)进一步明确解释了文化差异的测度,把文化差异确定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包括地理差异、精神差异等因素。

近些年,中国许多学者也开始研究文化差异的测度方法。尚宇红,崔惠芳(2014)选取世界价值观数据库中的文化差异指标,研究文化距离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田晖(2015)将 31 个国家(地区)分成六个文化簇群,以此作为文化差异的测度指标,研究中国与各国间的文化距离之差对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影响。

............................


2 中德双边贸易与文化特征分析


2.1 中德双边贸易现状

2.1.1 中德双边总贸易额及进出口贸易额

近几年,中德双边贸易迅速发展,货物贸易额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从图 2.1可以看出,中德贸易总额从 1998 年的 143.75 亿美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1996.6亿美元,增长了近 13 倍。整体而言,中德贸易总额呈不断增长的态势,有时也存在一些特殊年份的经济波动,如 2008 年的经济危机、2012 年的欧债危机等。

进出口额方面,1998-2018 年的短短 20 年间,中国对德国出口总额由 1998年的 73.54 亿美元上升至 2018 年的 890.3 亿美元,增长了 11.11 倍;中国对德国进口总额由 1998 年的 70.2 亿美元上升至 2018 年的 1062.5 亿美元,增长了14.76 倍.可见,无论是出口额还是进口额,两国都有大幅上升,唯一发生变化的是,中国对德国由 1998 年的贸易顺差,逐渐转变为贸易逆差。两国经济虽有波动,常受全球经济风向的影响,但中德两国双边贸易一直在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伙伴关系不断加强。

图 2.1 1998-2018 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亿美元)及进出口额(亿美元)

.................................


2.2 中德贸易中的文化特征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逐渐融合在一起。对外贸易中,文化不仅彰显着一国凝聚力,更是一国重要的精神力量,展现本国独有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因此,研究中德文化差异,对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2.2.1 中国的文化特征分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将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相对于西方重实证主义的“智性文化”,强调以德正心、以道治国的中国“德性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1、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思想传承了几千年,是唯一一个延续时间最长、重未间断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历经各朝代传播与改造,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中传承下来,无数中华儿女继承前人文化,又不断融入外域文化,把中国不同民族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创新和丰富着中华文化,使中华文明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2、中国文化鲜明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体现着本民族历史发展的思想精华,传统的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它由中华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反映着本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特色,中国人的文字、诗歌及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等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其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表现出中国人对中国本民族文化强烈的归属感。

3、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无论是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对待西方国家外来文化,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在激烈碰撞中,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从多元思想中汲取营养,使本民族文化不断完善,这正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于自身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它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接受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激发和营养,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将其改造成具有本国特色的优质文化,这亦是对本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


3 文化差异影响中德贸易的途径分析.....................16

3.1 传统文化方面...............................16

3.1.1 语言的相通性较差..................................16

3.1.2 传统文化思想难以跨越...........................16

4 中德贸易文化差异度的实证验证..............................20

4.1 理论模型..................................20

4.2 模型构建...............................21

5 应对中德贸易文化差异的对策探究..........................29

5.1 传统文化方面................................29

5.1.1 充分掌握德国语言特点...............................29

5.1.2 促进传统文化对外开放..................................29


4 中德贸易文化差异度的实证验证


4.1 理论模型

引力模型最初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该定律指出,两物体间的引力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而后,引力模型开始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丁伯根首次将万有引力引用到经济学中,他认为,两国贸易与经济规模成正向关系,与距离成反向关系。

本文将根据上文提出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合现实状况和已有文献,对各解释变量的符号做出预测,并指出经济学解释,结果如下:

表 4.1 各解释变量预期及经济学解释

............................


5 应对中德贸易文化差异的对策探究


5.1 传统文化方面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