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国际贸易论文格式、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日期:2020年12月30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282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12261334257289 论文字数:31255 所属栏目:国际贸易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研究,通过上文的作用机理和现状分析,以及实证探究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从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整体角度来看,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均能促进不同类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其中受到促进影响最大的是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这是受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由于不同类型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投入品的技术含量需求不同,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相比其他类型制造业来说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其生产要素的整体技术水平也更高,因而相比之下与进口的生产性服务更加匹配和协调,实现效用最大化。同时,技术溢出效应的促进作用也最大。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制造业体现了一国的生产水平,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8 年中国制造业以 2323.69 亿美元的出口占据全球总出口的 17.37%,相比 1995 年124.36 亿美元增长了约 17.69 倍①。然而在中国制造业出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产品附加值低、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匮乏等问题依然存在并影响着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新动力成为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进入了经济服务时代。2018 年的全球服务进出口由 2005 年的 5.27 万亿美元增长两倍多到 11.45 万亿美元。中国也紧随世界浪潮,2018 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是全球总额的 6.91%,高达 7918.81 亿美元,相比 2005 年的 1624.39 亿美元,增长了 3.9 倍①。其中生产性服务参与制造业的生产,为生产环节提供丰富的专业化知识和技术,是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动力因素。当前,发达国家由于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在生产性服务贸易上遥遥领先。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落后地位,只能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来弥补其劣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产性服务进口始终处于上升阶段。2018 年进口额在 2005 年 598.11 亿美元的基础上增长了 2.8 倍为 2289.34 亿美元。此外,比较中国生产性服务进出口发现,其持续处于逆差状态,逆差由 2005年的 271.71 亿美元到 2018 年的 557.10 亿美元①,这侧面体现了中国生产性服务发展的滞后,需要依靠大量的进口维持生产需求。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分行业来看,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专利与所有权服务进出口差距明显,2005 年专利与所有权服务出口为 1.57 亿美元,进口为 53.21 亿美元,是出口的 33.4 倍;2018年出口为 55.62 亿美元,进口却为 355.91 亿美元,是出口的 6.4 倍①,差距有所缩小,但也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究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1.2 文献综述

1.2.1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研究

(1)生产性服务业及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研究

1962 年 Machlup 首次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是能够产出知识的服务业(王影和石凯,2013),而后引起了各路学者的热烈讨论。Greenfield(1966)在此基础上补充到其是为生产者而服务,这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定义初见雏形。随后,CoffeyW J 和 Mario Polèse(1989)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和具体参与的生产阶段入手,认为其是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并为生产最终产品而服务的。不是最终产品,也不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王菁,2014)。当前,被学者们普遍接受的界定是满足生产者需求,为生产最终产品而服务的中间投入,并以此获取利益的行业。此外,生产性服务业相比其他服务业包含丰富的技术和知识资本(聂聆和骆晓婷,2011),是连接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桥梁,同时也是保障工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坚实后盾(陈杨,2017)。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分行业,当前并没有官方权威的划分,学者们的分类也各不相同。王晶晶(2013)、于明远和范爱军(2019)是利用投入产出表,测算服务业全行业的中间需求率,并以 50%为分界线,分界线以上的即为生产性服务业。但由于他们利用的数据年份不同,计算出来的行业中间需求率存在差异,所以包含的行业也不同。此外,莫莎和周晓明(2015)、杨玲和徐舒婷(2015)、邱爱莲等(2014)等学者是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来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划分,但由于研究问题不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划分也不同。杨玲(2014)在研究过程中还将生产性服务业根据各子行业技术复杂度均值的大小进一步细分,由小到大分为了低、中、高技术三个等级。
Markusen(1989)首次提出生产性服务贸易概念,其认为是具有报酬递增的专业化中间投入产生的贸易。而 Josep F.Francois(2007)则直接将 Markusen提出的具有报酬递增和专业化特点的中间投入具体细化为生产性服务业,即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同时他也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有利于劳动的分工协作并且促进规模报酬递增(孟萍莉,2017)。国内学者冯正强和陈乘(2018)、宣烨和陈启斐(2017)、杨玲(2016)、聂聆和骆晓婷(2011)等也持有相同观点。

......................


2 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2.1 直接效应

本土制造业从国外进口技术复杂度更高的生产性服务,将其用于生产的中间投入,从而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效应。

2.1.1 要素重组效应

在各国经济开放背景下,跨国公司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匹配搜寻资源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全球企业网,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之全球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分工更加的细致,以及对服务专业化要求的提高,导致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存在。因此,跨国公司从外部市场获得质量高且廉价的专业化服务以取代自身成本高且效率低的服务,集中资源来发展优势环节,这就产生了要素重组效应。要素重组效应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率。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很难实现生产活动中每个环节的最高效率,加之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制造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困难重重。通过外包生产中的服务环节,在生产成本降低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加专业、高质量的服务。此外,减少了生产环节中的服务,可以将企业的资源集中于自身最具有优势的业务,大力发展与研究,提高生产率。也就是制造企业通过进口部分或是全部的生产性服务,将更加先进的生产性服务替代原本落后的服务,提高了生产环节的整体技术水平,同时可以将企业更多的资源投入具有优势的业务,为该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要素支撑,以推动其创新研发能力,开发核心技术,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最终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1.2 技术溢出效应

制造企业生产分为三个阶段:上游、中游、下游。其中,上游环节主要是围绕着产品的开发进行。参加该环节的生产性服务主要有了解市场需求的市场调研服务、为产品设计过程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服务、产品内部及包装的设计服务、生产前的原材料采购涉及到的运输、仓储等服务。这些服务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掌控市场,控制产品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中游环节为生产加工环节,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生产性服务有:生产设备的维修、生产线质量监督、相关保险的购买、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的法律咨询、网络信息的维修与保障等,这些服务有助于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和提升生产线的质量。

...........................


2.2 间接效应

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通过对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间接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效应。

2.2.1 贸易弥补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异质性,进口国外先进生产性服务可以弥补国内生产性服务存在的短板。由于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相比国外发展落后、可选择性少及缺乏核心技术。通过进口技术复杂度高的生产性服务,整体上提升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的质量并且扩充服务产品种类,弥补其劣势,为当地制造业提供更多服务选择,实现其生产最优配置,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此外,Grossman 等(1991)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中,可以通过模仿和学习提升生产水平。因此进口国外先进、高质量生产性服务是本土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服务水平提升和实现贸易弥补效应的重要途径。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越高意味着所含的技术和知识越多,那么更能推动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此外,贸易弥补效应由两种效应构成:其一为进口种类效应,进口生产性服务产品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随着进口种类增多而变大,进口种类越多,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就更多,进而弥补其存在的短板,填充产业空白,逐步形成产业优势;其二是进口数量效应,是指一国进口生产性服务数量越多,包含的知识和技术总量越大,越能推动进口国技术进步。此外,进口国可以凭借着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获得人力和技术资本不断积累,弥补了本国生产性服务产业结构的不足,进一步推动了进口国落后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使其更好的发挥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表 3.1 中日美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


3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现状分析.....................14

3.1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规模及结构分析........................14

3.1.1 进口规模分析.................................14

3.1.2 进口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