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翻译稍有偏差,会导致贸易双方意愿无法表达清晰,中德贸易中,很多贸易合同由于翻译水平不足,致使贸易双方对交易条件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翻译不准确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中德两国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如地域性差异、历史性差异、文化习惯差异等,为避免贸易双方对商谈合同产生误解,贸易谈判者应多阅读专业书籍,查询专业资料,结合对方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充分理解贸易合同上的内容。
掌握德国语言特点,再熟悉德国文化习惯的基础上,还需结合德国政治、地理和法律等背景,关注贸易领域所涉及的专业词汇。贸易双方应充分掌握对方国家语言文化特点,原因在于贸易沟通关系到双方利益,一个极小的差错都可能在贸易中留下极大的隐患。商业合同应使用正规语言,减少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以免对方产生歧义。
5.1.2 促进传统文化对外开放
我国经济参与全球化,文化也应面向全世界。贸易过程中,中国人应勇敢推进传统文化对外开放,吸收德国先进文化,以体现中华文化的兼容性和创新性。表 5.1 为中国部分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内容,根据表格列出的愿景、使命与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可看出,中国各知名企业普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富有“以仁化人,以道教人,以德立人”的人文精神,把“伦理道德”推广为经济领域中的“商业道德”,讲究适度,崇尚中庸,重视与贸易伙伴的和谐人际关系,然而,一个优秀的中国企业,应该善于接纳德国的先进传统文化,比如:Mercedes-Benz奔驰,生产世界著名的德国汽车-奔驰,该品牌以高质量、高性能的汽车产品闻名于世,其核心企业精神是公平、尽责。他们凭借精良的技术水平和尽责的售后服务,创造世界顶尖的汽车名牌,这值得中国企业反思和学习。同样,SIEMENS西门子 (西门子有限公司)以最高职业标准开展业务,致力于合规化生产,逐渐形成努力负责、追求卓越、矢志创新的企业文化。德国企业文化重视人力资源,
他们推崇“财富=人才+知识”,把人才和知识视为隐形生产资本。中国推崇以人为本,待人以诚,绝不会把人看作资本,但在经济领域,劳动者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确实是用于创造财富的资本,只有看清经济活动的本质,才能摆脱传统观念,用生产的实效性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将产品做到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