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大陆国家,“重农抑商”的政策的施行贯穿古代社会始终。这也很容易理解,由于古代人们的生产力低下,加上社会中自然灾害不断,人们应对天灾的能力也比较脆弱。再加上人治统治下若遇上昏庸的君王和腐败的吏治,吃不饱饭对于老百姓来说就再正常不过了。因此粮食的匮乏使得中国人更加重视饮食,所以中国的老百姓最低要求就是为了吃饱饭。老百姓吃饱了饭天下就太平,统治者的政治基础就是稳定的。我国历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中,祈求“五谷丰登、家国太平”也是最主要的内容。从个人层面上讲,吃饱饭就意味着生命得到了延续;从国家层面上讲,让百姓吃饱饭就意味着政治稳定。所以“吃饭”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一言以蔽之,就是无论从生存意义上讲,还是从立国之本的意义上讲,抑或是从政治稳定的意义上,皆可以曰“民以食为天”。
............................
结语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所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文化特性。通过把汉语“吃”词群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变迁的方方面面。正是基于此,我们发现汉语“吃”在语义引申上也比较丰富,且数量众多并大部分是汉民族所独有的。因此研究汉语“吃”词群就显得重要且意义非凡。
通过搜集整理多部词典中汉语“吃”语料,我们发现,关于单音节汉语“吃”的义项或多或少各有不同,于是我们对单音节“吃”的义项进行了甄别,共确定了 16 个义项,解决了部分字典收录不全不完善的情况,以期对字典中汉语“吃”的义项确定有所参考价值。另外,在隐喻认知理论框架下,我们发现,汉语“吃”词群隐喻的认知域递次(或平行)地分为饮食域、行为域、心理域、知识与思维域、生活域、人文域等等。其中“饮食域”为基本认知域,其他认知域为抽象认知域。其中“吃”从其基本的饮食义“吃”转指“吃”行为的受事,即食物,是转喻在“饮食域”内部产生作用的结果。其他认知域之间的映射都是隐喻作用的结果,如:从饮食域到心理域、行为域、生活域、人文域的映射。而不同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路径也符合人类认识世界所遵循的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
最后,本文集中讨论了“吃”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问题。同时,对“吃”的文化引申的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认为“吃”之所以会引申到广义的人伦关系领域,是由于中国文化整体重视人伦关系决定的。而“吃”之所以又可以上升到相应的生存智慧、哲学等,则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内在超越品质决定的。
当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本人的研究能力不足,所搜集整理的关于汉语“吃”类词语从整体上说,数量不全,且对于汉语“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背后的文化根源的探究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以后能进一步深入地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文化特性,这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