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程管理论文,本文通过阅读分析PPP综合管廊的相关资料以及物有所值评价的实际案例,发现现有的物有所值评价方法无法适应综合管廊项目的实际需要,评价过程缺乏严谨性,指标及相关数据选取存在模板化趋势,不仅降低了项目前期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放大了当地政府在未来偿还债务的压力与风险。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一种合作关系,是二者就提供某一相关服务达成的一种协议。这种模式的优势和目标在于促使合作双方实现利益最大化[1]:降低项目的投资风险,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2]。据数据统计显示,当前国内审批通过的采用PPP模式的大型项目已经达到一万多个,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我国PPP模式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研究工作和实践经验较少,在具体的实践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3]。在项目评价阶段,政府往往选择PPP模式是为了弥补自身资金、技术、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偏离了PPP模式设置的初衷。同时随着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与发展,PPP项目衍生出多种新的运作方式,这不仅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也为项目发展埋下重大安全隐患,PPP项目究竟该何去何从[4],值得深思。
2015年,财政部制定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财金[2015]21号)和《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财金[2015]167号)(以下简称“指引”)两大文件[5]来指导PPP项目评价工作,该文件要求中国境内的项目需通过物有所值(VFM)评价才可以采用该模式[6]。但我国VFM评价准则不够全面,评价范围有待拓宽,规范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各细分领域项目的评价体系尚未明确提出,最终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本文拟探究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体系的优化工作,并尝试以当下快速发展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为研究载体,分析物有所值评价在PPP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中的具体应用现状,以期建立一套适用于该项目的评价体系,提升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为物有所值方法在其他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多丰富案例和资料。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的定性评价在国外的项目案例中已经有很多应用,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物有所值定性评价,它将评价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项目本身、项目采购阶段以及项目的集群效应,范围相对较广,综合考虑上述各阶段的评价结果得出该项目是否物有所值的结论[7]。台湾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本土化建议,将评价目标划分为可行性、有利性与可达成性,并细化了相关评价指标。另一种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采购模式评估指南,它的评价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制定标准、评估比较和分析结论,三个阶段依次进行,在进行期间可以依据面对的具体情况调整评价指标,并运用敏感性分析降低误差。另外,澳大利亚在其从业指南中列举了一些可以考虑的定性评价因素,如社会资本的身份和信誉、PPP模式带来的边际收益和成本、所使用信息的准确性和综合性等[8]。
国外的物有所值体系研究在经济性和效益性发面有丰富成果。Shaoul Jean指出物有所值评价应综合考虑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益性,现阶段的评价内容主要侧重项目的经济性评价[9]。Iqbal Khadaroo认为各国的物有所值评价主要集中于经济评价,应该综合考虑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效率,提升评价内容的全面性[10]。Grimsey和Lewis提出PPP项目物有所值的优势在于其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统筹能力,相比于传统模式,PPP模式可以获得代价更低的资金支持以及更先进的管理运营能力,能够有效的控制项目成本,达成项目目标[11]。Zhen Hu等就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折现率进行了研究,其分析指出日本VFM折现率的选取比较保守,由此得出的评价结果相对保守,无法客观反应项目的市场价值,应加强VFM评价折现率的研究工作[12]。Cui Qingbin综合参考了各国物有所值评价的体系框架,并对其进行优化研究,改进了评价流程和评估框架,提出一套适用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评价体系[13]。Grimsey和Lewis收集分析了世界各国的PPP项目评价方法,并总结归纳出四种评价方法[14]。Hyeon等着重分析了国债利率和贴现率对VFM评价结果的影响,并强调加强合同管理可以降低预期的环境风险[15]。
2 理论基础
2.1 PPP项目理论概述
2.1.1 PPP模式的基本理论
PPP是是政府与私人部门就项目建设形成的一种合作模式,该模式有利于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33]。PPP模式从发展现状看可以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形式。广义的PPP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项目的管理运营模式,该模式中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内容是基于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而产生的。狭义的PPP模式是指项目的实际运用模式。PPP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政府采购模式有着很大不同,PPP模式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的社会治理能力外,更加看重社会资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同时还关注该部门在该行业的影响力等。这使得PPP模式在底层逻辑上相对优于传统模式,项目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
2.1.2 PPP模式的发展状况
在国际市场上,针对PPP项目的VFM评价的已经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物有所值评价,它的评价过程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并将各阶段的评价目标进行细化,分为了可行性、有益性和可实现性,综合考虑上述各阶段的评价结果得出该项目是否物有所值的结论[34]。台湾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本土化建议,将评价目标划分为可行性、有利性与可达成性,并细化了相关评价指标。另一种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采购模式评估指南,它的评价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制定标准、评估比较和分析结论,三个阶段依次进行,在进行期间可以依据面对的具体情况调整评价指标,并运用敏感性分析降低误差。另外,澳大利亚在其从业指南中列举了一些可以考虑的定性评价因素,如社会资本的身份和信誉、PPP模式带来的边际收益和成本、所使用信息的准确性和综合性等。
2.2 PPP综合管廊理论概述
2.2.1 综合管廊的基本理论
狭义的综合管廊(Utility Tunnel)是指集电力、热力、排水、供暖、燃气等基础设施为一体的综合性地下隧道服务体系,与传统管线管理方式相比,其不仅提升检修及日常维护的便利性,伴随着与BIM、GIS等现代科技的逐步结合,“智慧”管理理念为其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综合管廊目的是通过对城市各种形式的管道和线路的开挖问题进行统筹管理以解决城市管线空间问题,提升城市区域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现城市土地空间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广义的综合管廊不仅包括管廊的主体结构,还包括与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与其产生相互作用的其他系统等。因此针对综合管廊项目的物有所值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评价范围不仅需要考虑其本身产生的经济效益,还应该从其广义的角度开展分析研究,综合考虑其本身的效率问题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2.2.2 PPP综合管廊的特点
综合管廊选择PPP模式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当地政府的财政支付压力,但只考虑释放财政压力的目的而采用PPP模式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是否采用PPP模式建设综合管廊应从管廊的特点开展相应研究和评价。
综合管廊的目的性要求其本质上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即存在营业收入但不以盈利为目的公共服务产品。这种形式下的综合管廊的出发点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在此基础上搭配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体系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PPP模式下政府转嫁给社会资本的责任与收益所带给政府部门投入与产出的考量应该以该项目可以实现的准公共物品的社会效益为前提。
综合管廊项目前期投入较大且回收期较长。在项目成本方面,管廊初期的建设成本不仅包含工程实施本身的建安费,还包括协调不同管线的支出成本、项目配套设施费以及监控消防等其他成本。同时因项目的施工难度较大、选址问题特殊以及涉及到部门、人员和环境的复杂性,项目的准备期较长,这进一步加大了项目的实施成本。在项目收益方面,因项目的服务对象为不同部门的管道和线路,这决定了项目的盈利形式只能来自廊道使用费、运维费以及流动资本产生的资本收益,这导致项目的资金成本压力较大和项目的回收期较长[36]。
3 VFM综合管廊评价体系构建 .............................. 14
3.1 VFM定性评价体系构建 ....................... 14
3.1.1 定性评价研究 ........................... 14
3.1.2 定性评价的指标选择 ........................... 14
4 实例验证 ........................ 31
4.1 项目概况 .................................... 31
4.2 定性评价 ............................. 31
5 结论 ......................... 53
5.1 结论 .................................. 53
5.2 展望 ............................... 53
4 实例验证
4.1 项目概况
S市于2016年入选全国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试点城市,该项目的实施目的是为了转变政府职能,缓解政府在该项目中的财政压力,同时使项目运作市场化,提升项目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