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本研究发现,小学班主任对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学习,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指导过程仍面临如下困境:第一,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主动性差;第二,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难以奏效;第三,班主任指导过程缺乏规划,自发自悟;第四,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耗时耗力;第五,多动症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收效甚微。
第一章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第一,确定研究问题。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以及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对学校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思考,发现小学行为问题学生在各个班级普遍存在,对同学和班级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学生成为行为问题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班主任需要对行为问题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因此,确定研究目标,探讨小学班主任对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情况。
第二,形成文献综述。根据研究选题,查阅国内外相关现有研究成果,对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整理出关于行为问题学生的相关文献和关于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文献,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寻找现有研究成果与本研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
第三,确定研究设计。在文献综述基础上,设计访谈提纲,并对访谈提纲进行修改完善;结合教育实习期间搜集到的实际信息,确定访谈对象及访谈相关安排。
第四,访谈并收集数据。结合访谈提纲,对小学班主任和年级主任进行访谈并全程录音,进行数据收集。
第五,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音频数据进行整理,转化成形成文字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
第六,确定具体案例。根据文献综述以及访谈数据,本研究选取五个典型案例进行叙事研究,五个案例中的学生分别是五个不同类型的外扰性行为问题学生,班主任对不同学生进行了差异化指导,且案例中既有成功案例又有失败案例。选取的这五个案例基本可以涵盖小学班主任对行为问题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各种情况。
第七,提出相应对策。针对小学班主任对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优化班主任对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本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采用访谈法收集资料,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整体地探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深入的理解,通过分析总结原始资料,最终形成一种理论或假说。访谈法是质性研究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与受访者进行有目的性的提问和交谈,以了解和理解受访者对研究问题的看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即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进行的访谈,访谈者可以根据访谈时的实际情况灵活做出调整。在本研究的半结构式访谈中,笔者根据访谈提纲对受访者进行提问,一方面可以保证访谈内容不会偏离研究主题,始终围绕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行交流,有利于保证访谈的质量;另一方面,笔者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内容随时进行追问,对于一些细节问题的把握会更加全面,有利于丰富研究内容。
(二)抽样方法
在确定访谈对象时,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标准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抽样的标准为:是否是小学班主任,所教班级是否有行为问题学生,是否有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标准抽样有利于选择符合条件的受访者,保证研究不偏离研究主题,并且经过筛选的受访者在访谈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多的、更有效的信息,可以提高访谈的质量和效率,保证研究的质量。根据该抽样标准,初步确定了3位班主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滚雪球抽样,通过受访者的推荐,拟定其他的受访者,这种方法能更好地对受访者进行补充,更加深入地探讨研究问题。通过滚雪球抽样,初步确定了其他6位受访者,其中1位班主任由于工作繁忙,婉拒了访谈,对其他5位班主任进行了访谈。由于样本量没有既定的标准,需要增加直至达到饱和点为止,在访谈完8位教师之后,访谈内容已经饱和,没有再出现新的信息,因此没有再访谈其他教师。
第二章小学班主任对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案例描述
一、指导家长对暴力小A进行正面管教
(一)注意到小A的暴力行为
一年级刚开学没多久,班主任B1老师发现小A和别的学生相比,不太遵守纪律,几天内已经多次和别的小朋友闹矛盾了。有一次是在上课间操站队时,小A不按老师安排的固定顺序排队,非要随意插队,同学们拒绝让他插队,告知他要按顺序排队,小A不愿意,直接把身边的一个同学推倒在地,被推倒的同学开始大哭,别的同学告诉小A不应该这样,他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毫不在意他人的感受,班主任B1老师来教导他时,他也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还动手打老师。还有多次类似的情况,不能和其他同学好好相处,经常动手打其他的学生,老师批评教育他时,他就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完全拒绝接受批评,甚至在老师教育他时满教室乱跑,根本不听老师在讲什么,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二)与家长多次沟通了解其教育方式
开学初期,班主任B1老师发现小A的问题后,几乎每天都会与小A的家长通话,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通常是在她下班后才有时间联系家长。班主任B1老师会根据孩子当天的表现,寻找一个值得赞扬的事情先对孩子进行肯定,然后再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并且询问家长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和家长沟通的过程还算比较顺利,但是家长不会主动暴露孩子的问题,好在家长认可、相信班主任反馈的情况,多次沟通后班主任B1老师逐渐对小A和他的家庭情况有了大概了解。小A在幼儿园阶段就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之前家长并没有重视。小A的父母工作都比较忙,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和方法,平时在家里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不够,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以及教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管教孩子,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他的父母经常打骂孩子,责怪孩子,这就导致孩子不知不觉中逐渐习得了这种暴力行为。
二、多动症小B的家庭教育指导徒劳无功
(一)发现小B不能与他人正常相处
开学初期小B的问题还不太明显,后来班主任B2老师发现他各种小毛病很多,他不会与其他同学正常相处,不会正常和别人沟通,经常和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小B在和其他同学一起玩耍的过程中,会毫无征兆地动手打人,不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随时能打同学一下,或者把同学踹一脚,而且不分轻重。从他打人开始,班主任B2老师开始重点关注他,发现他和别的学生不太一样。
(二)与家长沟通,了解小B的家庭情况
和家长沟通后两三次后,班主任B2老师了解到,小B的家庭属于单亲家庭,他的妈妈生下他没多久就和他爸爸离婚了,现在和爷爷奶奶还有爸爸一起生活,日常主要由奶奶照看,班主任B2老师和奶奶沟通较多。家里就这一个孩子,因此家人都很宠爱他,导致孩子各种毛病很多。
(三)与家长沟通发生争执,关系僵化
有一次,小B又打同学了,被打学生家长给班主任B2老师告状,班主任B2老师和小B奶奶沟通,结果奶奶却说:“我会管我家孩子,告诉那孩子家长也管管他家孩子”,班主任B2老师很不同意小B奶奶的说法,直接说:“凭什么你家孩子打了人家孩子,还要人家长去管人家孩子,明明就是你家孩子在犯错”,电话中两人起了争执。在此之后,小B奶奶和班主任B2老师的关系就越来越糟,之后的沟通也基本没有效果。几次沟通后,班主任B2老师认为,小B奶奶是个非常不讲理的人。
第三章小学班主任对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案例分析.......................32
一、共性经验...............................32
(一)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前置工作.........................32
(二)与家长多次沟通、长期联系................33
第四章小学班主任对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优化建议.....................41
一、社会和学校要强化家长的主体责任意识........................41
二、社会为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提供支持...........................42
三、学校为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大力支持......................43
结论....................46
第四章小学班主任对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优化建议
一、社会和学校要强化家长的主体责任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但是案例中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较多家长缺位的问题,一些家长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工作,无暇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还有一些家长因离异、外出打工等原因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当面对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时多以被动方式接受。针对行为问题学生家长主体责任意识缺乏,主动性差的问题,社会和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行为问题学生家长主体责任意识,这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先决条件。
第一,政府和社区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行为问题学生家长做到依法尽责履职。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渠道加大对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行为问题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熟知程度,提高行为问题学生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意识。社区可以通过发布社区公告、组织家庭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宣传,在社区内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行为问题学生家长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学校要加强宣传引导,强化行为问题学生家长主体责任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公众号、班级群、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强化行为问题学生家长的主体责任意识,让行为问题学生家长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要让行为问题学生家长意识到行为问题对孩子的不良影响,通过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提高行为问题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长对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