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论梁鸿和乔叶非虚构叙事中的乡土书写

日期:2021年02月1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695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1262221264270 论文字数:40252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难与心路历程。分散在各地的梁庄人在不同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在相同地区的人大多却从事类似的工作,颇有些“集团化”的样子。诚然,有些人因为敢打敢拼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也算是小有所成,步入了高收入的阶层。但是,大多数外出的梁庄人依旧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着,干着最累的活拿着最微薄的工资,在被侮辱与被损害中,艰难而又强韧的活着。

..............................


第三章 非虚构叙事中的乡土书写方式..................................29

第一节 故乡女儿的回归...........................29

第二节 多重视角的交织...........................32

第四章 非虚构叙事中的乡土忧思与守望...........................39

第一节 梁鸿:生活在都市,应有原罪感.........................39

第二节 乔叶:撕开我们精神上的羞处..................42

第五章 非虚构叙事中乡土书写的意蕴与局限............................51

第一节 对传统乡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51

第二节 别样呈现:学者梁鸿与作家乔叶..............................54


第五章 非虚构叙事中乡土书写的意蕴与局限


第一节 对传统乡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纵观整个 20 世纪的乡土文学,各个时期的作家们都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捕捉时代的中心话题,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着乡村的风云变幻。新时期以来,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和乡村现实给乡土文学创作带来了重重考验。“中国乡土作家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重新发现‘历史的必然’,重新整合陌生的‘乡土经验’,拓展新的乡土叙事领域,描绘新的乡土人生画卷,创作出一批应答历史召唤的时代新作,从而突破了中国乡土小说既有的叙事格局,推动了乡土小说自身的转型”。①近年来,又一批描写中国乡土的作品受到了公众的热切关注,如“梁庄”系列、《拆楼记》、《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妇女闲聊录》等,它们以“非虚构”题材和方式,生动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对乡村问题的深刻关注,也为想象乡土中国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方式和契机。

如果要考察今天的非虚构乡土写作,那么在沧桑巨变中形成的百年乡土写作传统就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所在。从早期的乡土作家鲁迅、茅盾、沈从文到赵树理,再到新时期以来的路遥、莫言、阎连科等,乡土文学在百年中国社会中不断发展演变,相互之间也构成了复杂缠绕的多重关系。梁鸿、乔叶这些非虚构写作者,她们将自己的写作对象聚焦于故土,以自己的视野忠实地记录起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在早期的乡土文学中,五四时期的乡土写作者总是以一种启蒙者的姿态出现,当他们经历了外界的种种变革,再重新回顾自己曾经生活的乡村时,他们或者如鲁迅一般发现故乡的种种弊端,想引起大众的关注;或者如沈从文般以诗意化的想象塑造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来批判现代文明。虽然说以鲁迅、沈从文为代表的两种书写传统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创作底色,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们同属侨寓文学作者笔下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这些作者们于青年时期离开故乡,客居在现代开放的大城市之中,当他们将自己的目光重新集中在熟悉的原乡时,他们都是靠回忆来守望那片田野,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启蒙的传统。而梁鸿乔叶这些非虚构女性写作者同属于农裔城籍作家,与五四时期的作家们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她们是“故乡的女儿”,但对于乡村的原著居民来说她们亦是外来者,归来的同时也注定了离去。

...........................


结语

费孝通先生曾说:“要认识中国社会,要认识中国人,不认识农民生活,不认识乡村经济是不行的。”①新时期以来,在现代性的强烈冲击下中国乡村发生的系列变化使得一味书斋式的乡村想象很难适应当前的复杂形式。社会大众需要真实,而客观对象的真实呈现也需要恰当的文学形式。非虚构叙事以其真诚的态度和真实的书写再次串接起了文学与土地之间的深刻联系,不失为一种具有独立品格的文学审美尝试。

直到今天,对于农民问题的关注和乡村现代化的探讨依然是我们认识当下中国的绝佳切入点,面对众声喧哗的乡土书写,到底何种才是本真的乡村原貌?带着对乡村书写现状的不满和问题的疑问,梁鸿走出“象牙塔”,进而走进自己的故乡,全身心投入去聆听村民讲述他们的故事。乔叶则是深入农民内部,不甘于只做一个静静的旁观者,而是以亲身经历深度参与其中。在她们的作品中,没有虚伪缥缈的想象,更无故作姿态的呻吟,有的只是真实的历史“现场”和创作主体的内心独白。从对故乡现状的凝望到对其中问题的思索,梁鸿乔叶遵循着“非虚构”创作的原则,用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方式表达出现实缝隙中的苦难和欲补偏救弊的努力。女性的姿态使得梁鸿乔叶具有异于男性作家的独特追求,但不同的身份背景造就了她们不同的风格特征。学院派的理性和严谨使得梁鸿的“梁庄系列”相较于同类文本显得更具丰富性和洞察性,作品的深度和智性可见一斑,然而过于强调作品的思想价值而忽视其文学的审美价值,这种不够“接地气”的写作类型可能会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沟通造成一定的阻碍。而作为专业作家的乔叶,其文学创作则更多偏向于自身的情感体验,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在《拆楼记》中,乔叶对村民、官员的塑造都源自切身的主体感受,因此具有个性的、主观的特征,可以说这和梁鸿文本中处处溢出的知识的、客观的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好的作品既需要深邃的理性思考,也需要以文学的、艺术的眼光来烛照现实人生,所以对于不同身份所带给她们的写作差异我们要辩证看待。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