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北新书局及其“文学丛书”研究(1925-1949)

日期:2022年04月2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42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1131422018718 论文字数:51244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北新书局的“文学丛书”出版最早始于前身新潮社时期,首套“新潮社文艺丛书”既有创作又有译作,打响了新文学出版的第一枪。书局正式成立后继承了新潮社的出版传统,此后推出的“乌合丛书”“文艺新刊”“创作丛书”等打开了市场,站稳了脚跟。北新书局集结名家作品的同时不忘发掘新人,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新文学作者,出版了许多作家的处女作,成为了新文学运动的传播出口。翻译类“文学丛书”是北新的另一个出版重点。鲁迅亲自策划的“未名丛刊”是一次尝试,“欧美名家小说丛刊”“自修英文丛刊”“英文小丛书”等则是北新书局译介世界文学经典的努力。张友松、梁遇春等一流译者的助力,也为翻译丛书的出版增色不少。北新书局秉持着老板李小峰和编辑赵景深制定的 16 字出版方针——“以质取胜,面向大众;尊重名家,不薄新人”,出版了一批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


一、 北新书局概况及其编辑经营策略


(一)北新书局发展历程

北新书局成立于 1925 年 3 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1955 年公私合营,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北新书局脱胎于新潮社,从创立、发展、鼎盛到最终走向没落,其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反映出上个世纪初中小型出版机构在世事动荡的时代背景中的沉浮。通过分析北新书局的出版规模、所在地的变迁、经营情况等因素,可以把它的发展过往总结为如下几个阶段。

1.前身:新潮社(1917.10—1925.3)

1917 年秋天,北京大学的学生傅斯年、顾颉刚、徐彦之等人感到学校在校长蔡元培“兼容并包,崇尚自由主义”的办学宗旨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府,有望成为中国新思想、新学术的策源地”①。这样的变化给了他们动力,认为做北京大学的学生,就应该努力多办几种杂志,竭尽所能宣扬学校提倡的新精神,鼓动学者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从此办杂志的种子在他们心里萌芽。直到一年后的12 月 3 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新潮杂志社启示》,宣布“同人等集合同趣组成一月刊杂志,定名曰《新潮》。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②这一启示宣告当年的萌芽终于开花结果,《新潮》杂志正式成刊。翌年一月一日,《新潮》第一卷第一号出版。

新潮社在前期可称为“新潮杂志社”,以编辑《新潮》杂志为主要工作。其组织章程中规定社员须担负向杂志供稿的责任,而想要成为社员则要跨过“投稿被登载”这一门槛;社内还分设编辑部与干事部,以杂志的编撰、发行为主要工作①。可以看出编辑出版杂志就是新潮社成立的初衷。1917 年 10 月 13 日,新潮社召开了第一次预备会,在本次会议上确立了杂志社的三条主张:(1)批评的精神;(2)科学的主义;(3)革新的文词②。罗家伦在谈到对《新潮》杂志的期望时提到,希望未来的《新潮》应积极宣传文艺思想及人道主义,并充分发挥各人提出的主张。这同样表明了《新潮》的风格是求新破旧、开放不拘束的。《新潮》俨然成为了当时除《新青年》之外另一把以反对封建伦理和封建文学为主要目标的新文化利刃。在稿件供给方面,《新青年》的一众作者纷纷对新潮社伸出援手。作为当时《新青年》主要作者的鲁迅不仅在《新潮》上发表了他的小说《明天》,还对《新潮》登载的稿件类型提了宝贵意见——“《新潮》每本里有一二篇纯粹科学文字,也是好的。

.........................


(二)出版方针及经营特点

1.文艺+科学

李小峰本人由于受到来自于新潮社以及语丝社等社团的文学思想影响,进而树立起同时代发展携手并进的新文化立场。在他扮演北新书局总编辑角色时,尽力坚持着自己的文化追求(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有所改变),进而形成了书局所特有出版风格——集“文艺”和“科学”于一体。

关于“文艺”,首先是指北新书局以出版新文艺作品为主。就丛书出版来看,北新涉猎广泛,出版了如“乌合丛书”“未名丛刊”“世界文学名著丛书”等特色鲜明题材多样的新文学丛书,且覆盖的读者群体十分广泛。就期刊杂志出版来看,与书局同名的《北新》设置了诸如“时论”“短评”之类的栏目,并将新文学作品刊登其中。作为《奔流》的编辑,鲁迅和郁达夫将白薇、陈翔冰等人的作品收入其中,同时着重对欧洲以及俄国的文学作品加以评述。从这一时期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对本国所涌现出的新文学作家作品予以推广,或是将目光投向世界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均推动北新书局在当时的新文学出版界取得了更高的知名度。北新从出版创作和译作两个方面践行了“以出版新文艺为己任”的初心。

其次,“文艺”的另一个深层次含义,指的是当时的编辑们力图将新文艺作品推向广大社会公众视野的坚定信念。作为新文学出版界的一股新生力量,北新书局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破土而出、蓬勃发展,但也历经许多磨难,几乎将之前的努力归为泡影。如前文所述,北新在北京时期遭遇了两次危机。第一次是由于《语丝》专门开设了“三一八”专刊,以此对当时政府所进行的惨无人道的残杀行为加以抨击。专号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进而被政府扣上“宣传赤化”的帽子进行了封杀。第二次是由于奉系军阀入京,张作霖下令禁止《语丝》出版发行,此次危机后,北新书局和语丝社纷纷完成了重心的转移,由北京迁往上海。北新书局在成立初期挫折不断的情况下没有知难而退,而是想尽办法寻觅生存空间,在局势紧张的文化大环境中仍然坚持出版新文艺作品的决心。

.........................


二、创作类“文学丛书”与新文学的出版与传播


(一)周氏兄弟与“文学丛书”的出版与传播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领袖人物,鲁迅与周作人中国现代文坛的地位至高无上,他们加入北新书局,参加“新文学丛书”的撰写与编辑乃至出版与传播,毫无疑问是对北新书局出版业务的巨大贡献,更是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尤其是对中国新文学的出版和传播的巨大贡献。要而言之,周氏兄弟在这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乌合丛书”“苦雨斋小书”乃至此前“新潮社文艺丛书”的编辑与出版以及传播。需要强调的是,“新潮社文艺丛书”有部分作品是北新书局的前身“新潮社”编辑出版的,另一部分是由北新书局编辑出版的,尽管如此,笔者还是把这套文学从书纳入研究范围。“北新书局”与“新潮社”具有历史连续性,这点十分重要,必须在此强调。周氏兄弟对“新潮社”“北新书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关键时候更是如此。当北新书局的前身新潮社遭遇人员与经济危机时,周作人亲自担任《新潮》主编,鲁迅更是从稿件、装帧设计、校阅等多方面身体力行地支持新潮社的出版事业。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图书的装潢对图书的传播发挥出潜在的吸引力,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北新书局正式成立后,鲁迅与北新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合作关系,他的许多著作的初版权都交给了北新。在当时的新书业,“只要有两种鲁迅先生的书,开起书店来就总是可以发达”①,而北新书局先后出版了 24 本鲁迅的著作。可以说北新书局之所以能在新文学的出版上有所成就,与鲁迅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北新书局数量可观的丛书出版上,周氏兄弟或参与主编,或笔耕供稿,在其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表 2.3 “苦雨斋小书”书目

..........................


(二)新进作家作品与新文学的出版与传播

新文学的发展若是只有二三老将居于山头阵地摇旗呐喊,是远远不够的,还须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作为补充,才可能生生不息。北新书局虽然得到了周氏兄弟的大力支持,具有得天独厚的名人资源,但并未放松对新进作家的发掘与培养,十分关注文学新人的创作活动。本节以“黄皮丛书”“创作丛书”“创作新刊”“文艺新刊”四套丛书为主要对象,研究北新书局将新进作家作品纳入丛书的出版情况,以及相关丛书的出版对新文学传播所产生的影响。

1.“黄皮丛书”

早在 1927 年,冰心的第一本诗集《春水》就曾收录在“新潮社文艺丛书”中出版,多年后冰心与北新书局再续前缘,成为了“黄皮丛书”的主导作家。这套丛书名副其实,书的封面皆以黄色为主色调,囊括了冰心的《南归》《姑姑》《去国》《闲情》四篇作品,同时还收编了赵景深的散文集《小妹》和诗人石民翻译的诗集《他人的酒杯》。

《南归》是两万多字的一个中篇,但这却是冰心女士最长的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一篇叙事散文。书的正文前一页注明“贡献给母亲在天之灵”,契合了丧母之痛的主题,呈现出的是一颗真诚悲恻的女儿之心。全书文体简洁、柔和、美丽,巧妙地融和了古代的诗词和散文。全文既表达了母亲逝世后内心的悲痛和对母亲的怀念,又传达了希望能够和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关心自己的世人进行精神世界的交流,实现感情的升华。《姑姑》收录《姑姑》《第一次宴会》《三年》《分》四篇小说。《去国》收录《去国》《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十二篇小说,是“五四”“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去国》以一个赴美留学生的角度,描述了其在完成学业怀揣美好志愿回国发展的期盼下,遭遇的却是当头棒喝:战争、军阀、流亡。风花雪月的梦被打散,只能内心悲痛地离开国家。这一故事深刻折射出“五四”期间国家的混乱和栋梁人才的流失,冰心敏锐地关注到了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所感受到的痛苦,痛切陈辞。《闲情》依据体裁被分成上卷和下卷。上卷为散文作品,包含了《遥寄印度哲人太戈尔》《“无限之生”的界限》《画—诗》《问答词》《闲情》《好梦》《我的文学生活》七部作品。

表 2.2 “乌合丛书”书目

...........................


三、翻译类“文学丛书”与中国新文学的外国资源....................39

(一)“未名丛刊”与鲁迅的翻译出版工作..................39

(二)“欧美名家小说丛刊”与俄法文学的译介............................44

(三)“自修英文丛刊”等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48

四、其他“文学丛书”考辑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