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论“老舍文学”中的外国人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日期:2020年04月24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16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04231120477734 论文字数:19955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笔者认为老舍文学”中的外国人形象不仅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映照东方文化的不可多得的一面镜子;是审视中国文化、反思中国文化的一个生动鲜活的参照系;是寻找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具有真理意义的标识。所以,老舍倾心打造的这些外国人形象,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形象,而是老舍在中西方文化比较中的结晶,凝结着老舍关于“不同国度的人有着不同国民性”的思想观点。老舍用他笔下的外国人形象有力地表达了这样一个关于塑造文学形象的基本立场:实现个性与国民性的有机统一,是文学形象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口上,老舍先生正是看到了文化与人的关系所在,发掘出了其中的深刻寓意,思考着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对比着不同国家在国民性等方面的差异。在对文化进行思考的基础上,老舍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文化畅想,就是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老舍先生对文化的态度是客观、辩证的,文化之间也是需要相互沟通、交流、借鉴的,每种文化之中都有可取之处与不可取之处。


第一章 欧美人物形象系列及其文化差异


第一节 本土化的欧美人

“老舍文学”中的欧美人物是其外国人形象谱系中最生动、最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有着光彩照人的艺术魅力。这里列举《二马》《四世同堂》《无名高地有了名》等作品中的欧美人形象加以论证,这些欧美人是具有其本土化特点的。

老舍在海外生活时,在英国待的时间最长,长达五年,在那里完成了其早期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的创作工作。那时他在伦敦大学的东方学院里工作,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英国人,这些英国人都给老舍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老舍看来,英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傲。在《英国人》一文中,作者详细讲述了英国人的个性和生活特点。老舍认为与英国人交朋友是件很难的事,他们不善于向他人寻求帮助,也不愿主动管别人的事。这点恰恰与中国相反,中国人乐于管别人的事,也对别人的事感兴趣。每遇聚会闲聊时,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别人家的事,这似乎成为人人感兴趣的谈资。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被一种人情关系牢牢地束缚着。此外,英国人守规矩、不套交情、公事公办、绝不食言,不会把公事和私事混为一体,也不会因办了公事而轻易地结交朋友。英国人的私人领域是一大禁忌,有许多私人私事是不能冒然触及的,例如个人的事、家庭的事、宗教的事等,都是不可随便问的禁忌。作者还将英国人与法国人进行了对比,揭示出两国人的不同之处。在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上,法国人能表现得十分热情,乐于帮助他人,
而英国人的规矩则比较多,他们不愿主动地接触陌生人,也不屑搭理陌生人,这点也源于他们骨子里的傲慢。在读书方面,英国人的兴趣和能力也不如法国人。作者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很难与英国人交朋友的原因,在于英国文化造就的国民自视甚高。 

........................


第二节 被中国化了的欧美人

从老舍笔下的那些惟妙惟肖的外国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人仅仅有个性是远远不够的,实际生活中的人并非是其个性的全部展现,人在后天受到的家庭、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即人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还对人起到了重新“造化”的作用,这种“造化”便形成了人的国民性特点。除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欧美人外,老舍先生还创造出了个别的被中国化了的欧美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极具创造性,在保留其本土国民性的同时,由于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具有了中国国民性中的某些习性。

与老舍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众多英国人物形象不同,《四世同堂》中的富善先生则是一位被中国化了的英国人。由于富善先生长期在北平的英国使馆里做事,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既保留着英国人国民性格中的傲慢,又学会了中国的这套人情世故,能很快融入中国的人情社会。他反对革命,不想让中国变“新”,喜爱中国的这套传统生活方式,爱养小鸟或种些花花草草,甚至有娶中国媳妇的想法。在营救瑞宣一事上,他懂得用英国人公事公办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看清了这实质上是英、日两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所以选择用中国人情社会的方式、方法去操办,成功用钱赎回了瑞宣。富善深谙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来龙去脉,知道凡事要讲情面、讲人情,否则寸步难行。只有奉行中国的处世哲学,在中国办事才有成功的希望。所以,即使是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大赤包夫妇,富善先生也懂得给他们留情面,巧妙地实行了“走为上策”,避免伤了和气。不过,在面对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这件事上,富善的态度却是不明确的,他的心态也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不完全地同情中国,不愿与中国人同仇敌忾;另一方面,他又不喜欢让日本人侵略北平,不愿失去自己原有的生存乐土。他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充分展现出被中国化了的英国人在异国他乡的复杂心理。富善先生以中国式的处世之道适应了中国的社会生活,他本人也成了中西方文化在中国结合的产物。老舍塑造这一有趣的人物形象,充分说明中国文化也可以深深地影响外国人。对中国社会来说,富善先生算不上“好人”,也算不上“坏人”,他只是一位在中国谋求生存、发展的英国人,既爱着中国文化,又不愿看到中国的发展;既不愿日军侵华,又不便与日本人公然对立,由此形成了一个矛盾复杂体。老舍创造性地塑造了富善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也是在思考不同民族文化问题上的一大突破。作为一位被中国化了的英国人,富善先生热衷于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从祁家四代人身上看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所展现出的文化特征。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能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洞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也能看到中国文化的未来,并将中国文化中为人处世的方式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他仍保留着英国人国民性格中的傲慢因素,能做到八面玲珑,在恰当的时机展现傲慢,在必要的时候收敛傲慢,这一点是富善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自身生活习性所发生的某些变化。被中国化了的富善先生、牛牧师,无疑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这个事实说明欧美人在中国生活后,他们的国民性也在不同程度上被中国化了。这些人物体现了老舍关于“生存环境影响国民性”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富善”这个人物形象有力地佐证了国民性是文化熏陶的结果,实际上是文化界定的人的生活方式,一旦文化背景变了,生活环境变了,人的国民性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富善即是个显要的案例。

.....................


第二章 亚洲人物形象系列及其文化理想


第一节 战争背景下的东亚人

“老舍文学”中的东亚人物形象主要以日本人和朝鲜人为主,作者对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带有一定历史特殊性的。由于抗日战争的原因,作品中的日本人形象大多是负面的,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其作品中的朝鲜人形象多为勤劳、善良、勇敢的当地纯朴人民。在不同的战争大背景下,老舍先生完成了对于东亚人的形象塑造,其中寄托着作家的真情实感,亦是对当时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老舍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大多是以日本军人为主的反面侵略者形象,这些日本人残酷至极,在中国烧杀抢掠,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是老舍所讽刺、鞭挞的对象。在《四世同堂》中,老舍把日本军人描画成“腿短身量矮”的人种,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描述充分表达出作者心中对日本民族的鄙视与不满。日本人蛮横无理且阴险狡诈,作为非正义侵略战争的发起者,既在他国烧杀抢掠,又要为自己的暴行找借口,试图找到欺人的说法,这种无耻行径则是为了满足日本人心中所谓的“野心”。他们长时间沉浸在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中,实际上却并不能很好地了解本土文化,更不能把别国的文化研究透。这就是在老舍看来,日本人无知地发动战争的根源所在。在小说中,日本人的形象有许多是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来的,通过日军侵占下的北平人的惶惑不安与其悲惨遭遇表现出来,这种惶惑的氛围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使整个北平,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日本人所带来的强大危机感之中。钱老人被抓走后,惨遭酷刑,作品中对其遍体鳞伤的惨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触目惊心。钱老人还在狱中遇到一位被迫入狱的中年人,其入狱原因竟是因为长相与另一人相似,因抓不到那个人,所以日本人就拿他来解气。日本军人在中国随意抓人、滥杀无辜、偷坟盗墓,并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使百姓痛不欲生。严刑拷打钱老人的日本兵、残忍蹂躏、杀害女青年的日本兵、做了坏事还要硬找说辞的日本兵……这些共同构成了惨无人道、阴险狡诈、蛮横无理的日本军人形象。除日本军人形象外,老舍还塑造了日本教官、日本女人等日本人物形象。山木教官是一位在行为上冷漠,在思想上激进的教官,他可以对学生们的打骂不闻不问,也可以做到不主动举报学生,但却改变不了思想上的扭曲。

..............................


第二节 风情各异的南洋人

《小坡的生日》是老舍在南洋新加坡写的一部小说,其中描写了丰富多彩的南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风情各异,主要以儿童形象居多。作者通过塑造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发掘了南洋人的种种特点与不足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了“小小的讽刺”。 老舍对南洋的青睐,与有着“海洋小说大师”之称的英国作家康拉德关系甚大。老舍酷爱读康拉德的作品,并将康拉德誉为自己“最爱的作家”,作品也深受其影响。老舍曾说:“他的笔上魔术使我渴想闻到那咸的海,与从岛上浮来的花香;使我渴想亲眼看到他所写的一切。”

老舍不仅爱看小说,也爱写小说,他自己也想写一部关于南洋的小说。在《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一文中,他说:“为什么我想看看南洋呢?因为想找写小说的材料,像康拉德的小说中那些材料。”[16]于是,抱着对康拉德作品中南洋的向往,老舍来到了新加坡,开始了小说的创作。来到新加坡后,老舍发现了自己的创作瓶颈,他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老舍在新加坡的工作是在中学里教书,这使得他没法透彻地了解新加坡的成人社会,便以他所能观察到的儿童为主角,写出了一个“小小的南洋”。在小说中,老舍先生还注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