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城市社会学论文格式、城市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社会福利转型下的福利多元建构-兴文县留守儿童的实证研讨

日期:2018年01月27日 编辑:ad201708310846561631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060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407241512156941 论文字数:153500 所属栏目:城市社会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1.1.1城镇化及其制度的二元性

“留守儿童”可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18岁以下的、未能随父母外出的儿童”。该人群形成的表面原因在于劳动人口的流动,而其深层次原因是地区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从世界范围来看,以寻求经济收入为动因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使儿童的“留守”问题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其中,斯里兰卡约有100万留守儿童,菲律宾的留守儿童在880万到900万,摩尔多瓦的留守儿童比例约为31%,墨西哥的留守儿^比例达到了 13%?。我国留守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目的20%,并广泛分布在河南、四川、湖北、重庆、湖南、陕西等中西部省份的农村地区。就我国而言,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基于地区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而产生,但是却在我国相对严格的户籍制度之下被进一步严重化。具体来讲,我国流动人口的转移不但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跨区域劳动力转移特征,而且也表现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一方面,我国东西部区域在吸纳就业能力上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东部地区吸纳了我国67.6%的外来务工者,中部地区吸纳的人口下降到了 16.9%,而西部地区仅仅吸纳了 15.5%的外来务工者因而我国城镇化劳动力转移往往伴随着一定的跨区域转移特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城乡收入的拉大,我国农村劳动力正在快速的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形成了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格局,进而使我国的人口流动出现了区域流动与城乡流动相结合的局面。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在将劳动力带到了东部城市的同时,却由于城乡户籍制度及地方利益格局等原因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巨大的排斥。以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差别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使大量进城的农民工无法转化成真正的城市居民.

........


第二节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1.2.1研究问题

儿童阶段是每一个人必经的历史阶段,也是人类漫长生命旅程中的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各个国家均将儿童工作视为重要的民生事务予以建设。尽管我国已经在近年来加大了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力度,并且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囿于社会福利制度仍然具有重城乡二元身份而轻社会成员的公民权利,重社会成员的收人保障而轻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提供,重特殊人群需要满足而轻一般人群的需要满足,重经济发展而轻社会福利发展等四个基本特征?,因此我国补缺型为主体的社会福利制度在近年来对于儿童福利的提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留守儿童在获取福利供应时不得不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由于我国户籍制度及隐含在户籍之下的隐形福利并不被外来务工者家庭所拥有,我国留守儿童不能像城市的儿童一样享受到市民化的福利供应,他们在教育、医疗等核心领域面临着来自城市的巨大排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推行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明显的补缺型特征,国家在狭义社会福利制度上对留守儿童并没有涉及,因而留守儿童的部分福利需要必须通过非制度化的方式予以实现。因此,留守儿童在福利获取和福利供应中的基本状况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


第二章文献回顾


第一节儿童福利的相关研究


2.1.1儿童福利的概念界定

自西方“社会福利”概念引入中国以来,我国有关此概念就一直存在狭义和广义的争议,并在传统上以狭义概念为主。然而自2006年“适度普惠型”社会政策提出以来?,从狭义概念向广义概念的转型趋势无论在实践领域还是在学术领域都日益明显。所谓狭义社会福利是指“专为弱者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服务与保障” 而广义社会福利则专指“国家依法为公民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物品、机会和服务的制度”气在实际运行中,狭义社会福利一般多釆取补缺型(residual social welfare)和选择型(selective social welfare)为主的混合福利设计,而广义社会福利则多为普惠型(universal social welfare)和制度型(institutional social welfare)为主的混合福利设计。由于我国传统上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军人保障、邻里互助、慈善一并是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官方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基本坚持了狭义概念的界定方式。

.......


第二节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


2.2.1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作为困境儿童的一种类型,留守儿童由于在生活、健康和教育等方面均可能存在这一定的弱势,因此对其各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实际上,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理论界的广泛认识,对留守儿童相关议题的研究也愈发健全。特别是在2005年教育部有关留守儿童的工作会议召幵后,我国有关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增长。甚至可以说,留守儿童相关研究已经和流动儿童的相关研究一起成为困境儿童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从留守儿童研究的溯源来看,上官子木和一张在1994年就分别提出了 “留守儿童”这一词汇;但是早期使用的词汇主要指“父母在国外工作而由于种种原因而留在国内的儿童”;而较早将留守儿童表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意思的研究为孙顺其于1995年发表的《留守儿童实堪忧》一文。当然,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留守儿童的问题,但直到2004年对于留守儿童展幵的研究一直乏善可陈。2005年起,随着教育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工作会议的召幵,我国国内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展幵的讨论也幵始大量出现,留守儿童也幵始成为学术领域关注的重点人群。

.......


第三章研究设计.......63
第一节研究框架与研究指标.......63
第二节研究方法与研究伦理.......69
第三节研究创新性和研究局限性....... 78
第四章留守儿童的福利获取.......80
第一节留守儿童的生活福利.......81
第二节留守儿童的健康福利.......88
第三节留守儿童的教育福利.......95
第四节留守儿童旳整体福利.......102

本章小结.......112


第十章研究发现、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研究的主要发现


10. 1. 1福利供需结构失衡和留守儿童的弱势地位

对于留守儿童的福利供应问题进行讨论,首先应当明确留守儿童的整体福利获取状况如何,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儿童福利供应体系。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很多研究都将其研究的重点关注到了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与异常心理上,忽视了分析其背后潜藏的深层次的福利制度问题,这样显然就为留守儿童福利供应体系的不足埋下了伏笔。同时在实践领域,目前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行动、关爱行动往往也以资金供应和儿童保护性服务作为最主要的出发点,它们更倾向于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定的资金和保护性宣传,而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留守儿童真正缺乏的福利供应项目是什么,因而实践领域容易出现一些政策上的盲目性。

..........


结论


具体到政策走向,研究认为应当实现从失依儿童向全部困境儿童,再到全部儿童的转变。原有制度中对于.特殊儿童的具体界定将大多数儿童排斥出了国家福利的供应体系,这样就使很多处于困境之中但并不符合社会福利供养对象的儿童暴露在了严重的社会风险之下。同样,由于社会结构性流动带来的新的人口问题,也进一步使原本脆弱的补缺型供应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比如,随着大量农民工的流动,使数千万的儿童成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这部分群体虽然也可能深处困境之中,但是却不符合我国现行补缺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保障要求,且无法分享城市的福利资源;西部贫困农村地区的女童和少数民族儿童,也很可能因为社会福利的缺失而陷入困境之中,但是他们也不属于现行民政福利的保障范畴。这些群体都没有被纳入现行社会福利制度中,从而使之生活难以摆脱贫困的代际转移。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经从孤儿、残疾儿童、遗弃儿童的保障逐步扩大到了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灾区儿童,并构成了目前的失依儿童群体。但是显然,这种儿童福利的覆盖面还不足以保障陷入困境的儿童都保持与正常孩子平等的资金、机会与服务,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应当主要围绕包括孤儿、残疾儿童、流浪乞讨儿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受暴力侵害和虐待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在内的困境儿童幵展工作?,并逐步扩大到所有儿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