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临床医学论文格式、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浅析虫媒疾病综合防治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112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005052357121847 论文字数:4400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相关标签:感染防治疫苗

目前各种外寄生虫疫苗以及药物的研发和推广使用已经使一些病媒节肢动物的数量在某些地区控制或减少,但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生态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员频繁交往以及其它不明因素的影响,使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循环系统的失衡,自然界产生反馈作用,人类面临这越来越大的威胁。
虫媒病毒在分类学上分属8个科、14个属,还有一些尚未确定分类地位,其中布尼安病毒科(Bunyaviridae),黄病毒科(Flaviviridae) 和披盖病毒科(Togaviridae) 病毒为人畜共患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物。登革出血热病毒(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virus)、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和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 等四种黄病毒科的虫媒病毒是20世纪最后10年以及21世纪里重新出现的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最重要病毒病原。在过去的20年里,传播媒介和病毒已呈现出全球性扩散趋势,疾病发生频率也不断增加,流行性不断加强,并呈现出跨物种感染的趋势。如以蚊子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登革病毒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内均有分布,西尼罗病毒由于传播媒介的扩大而于1999年在美国暴发。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从北到南5500公里,由东到西5200公里,跨越50个纬度。气候带达5个之多,包括: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我国南部地区流行的虫媒疾病很可能传播到北部,造成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流行。猪流感的全球范围流行也警示我们,一切以牺牲人类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最终都会受到自然界的严厉惩罚,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以莱姆病为例来说,一个世纪以前人们猎杀狼群和狮子,导致美国东部狼群和狮子的灭绝,当地鹿和鹿蜱数量激增,直接导致每年新增两万多的莱姆病例(Lyme disease,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所引起,以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猎杀动物的行为,已经危及今天人类的健康。

一、 节肢昆虫的危害

节肢动物的危害危害是多方面的,大致可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大类。

(一)直接危害
1.骚扰和吸血  蚊、白蛉、虱、臭虫、蚋、蠓、虻、蜱、螨等昆虫都能叮刺吸血,被叮刺处有痒感,重者出现丘疹样荨麻疹,影响工作和睡眠。
2.螫刺和毒害  有些节肢动物有毒腺、毒毛或体液有毒,螫刺时将毒液注入人体而使人受害。
3.过敏反应  节肢动物的涎腺、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的表皮都是异源性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昆虫叮刺引起的过敏反应多局限于皮肤,偶可引起全身性超敏反应如尘螨引起的哮喘、鼻炎等。 
4.寄生  蝇类幼虫寄生引起蝇蛆病(myiasis),疥螨寄生于皮下引起疥疮,蠕形螨寄生于毛囊引起的蠕形螨病,某些仓贮螨类如粗脚粉螨、椭圆食粉螨,腐酪食螨、粉尘螨、屋尘螨、肉食螨等经呼吸道吸入可引起的肺螨症。

(二)间接危害: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这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称为虫媒病(arbo-disease),在传染病中具有重要地位。按其传播过程中与节肢动物媒介的关系可分为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
1.机械性传播(mechanianl transmission)  :节肢动物对病原体的传播仅起着携带、输送的作用。病原体可以附在节肢动物的体表、口器上或通过消化道散播,但其形态和数量均不发生变化。如蝇通过接触病人的粪便、排泄物、伤口分泌物、脓血等腥臭的污物等,将病原体机械地从一个宿主传给另一个宿主,或通过污染食物、餐具等将病原体传送给另一个宿主。
2.生物性传播(biological transmission) :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与繁殖的阶段,才能传播到新的宿主。对病原体来说,这是完成其生活史不可缺少的过程。病原体在适宜媒介昆虫体内,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或繁殖后才具有感染力。通常根据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的发育与繁殖的情况,将病原体与媒介节肢动物的关系分为4种形式。
(1) 发育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只有发育而没有繁殖过程,即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仅有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变化,在数量上没有增加。例如丝虫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2) 繁殖式:节肢动物仅为病原体繁殖的场所,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过繁殖,数量增多,但无形态变化。例如黄热病毒、登革病毒在蚊虫体内,恙虫病立克次体在恙螨体内,鼠疫杆菌在蚤体内,回归热螺旋体在虱体内的繁殖等。
 (3) 发育繁殖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不但发育而且繁殖,不仅有形态上的变化,而且在数量上增加。病原体只有在媒介昆虫体内完成发育和繁殖过程后才能传染给人。例如疟原虫在按蚊体的发育和繁殖。
(4) 经卵传递式:某些病原体不仅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而且能侵入卵巢,经卵传递到下一代并使之也具有感染性。例如恙螨幼虫叮刺宿主感染了恙虫病立克次体后,病原体经成虫产卵传递给下一代幼虫并使之具有感染性。森林脑炎(蜱媒脑炎)、克里木-刚果出血热(蜱媒出血热)、Q热等病原体、乙型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等都可以经卵传递。经卵传递可产生众多的感染后代,因而具有更大的传播作用。

二、如何判定病媒节肢动物

病媒节肢动物的判定:虫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制工作中,判定传播媒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判定媒介要有下列几方面的证据:

(一) 生物学的证据:
1.与人的关系密切,许多重要疾病都是通过节肢动物吸血而传播的,尤以嗜吸人血者更重要;非吸血种类则其活动必须与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如舐吸人的食物或在食物上排泄等。2.这种节肢动物必须有较大的数量,往往是当地的优势种群。
3.这种节肢动物的个体必须有较长的寿命,以保证病原体有完成发育和增殖所需要的时间。例如蚊传疟疾,按蚊的寿命至少应长于完成孢子增殖、子孢子进入涎腺所需的时间。

(二)流行病学的证据:在某种虫媒病发生流行时,媒介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和季节消长应与虫媒病的流行地区及流行季节相一致或基本一致。

(三)病原学证据:主要从实验室感染和自然感染两方面进行调查。应用人工感染的方法在实验室内证明病原体能够在某种节肢动物体内发育或增殖并能感染易感的实验动物。自然感染的证据是在流行季节采集可疑的节肢动物,并在实验室里能分离到自然感染的病原体,特别是查到感染期虫体,如按蚊涎腺的子孢子、库蚊或按蚊体内的丝虫感染期幼虫。
符合上述三个方面条件的,可以初步判断为某种疾病在某一地区的传播媒介。应该指出,一种虫媒病的传播媒介,在不同的流行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个地区的某种虫媒病的传播媒介可能只有一种,也可以不止一种,这时区别主要媒介和次要媒介具有重要意义。
 
三、 综合防治措施

从40年代起 ,许多有机杀虫剂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和虫媒病的控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随着杀虫剂长期、大量使用,节肢动物如蜱、蚊等的抗药性越来越普遍,杀虫剂对环境污染及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由此,人们不得不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防制途径和策略。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既是一种方法学,又是防制理论。它从媒介与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整体观点出发,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降低媒介昆虫的种群数量或缩短其寿命,将其控制在不足以传播疾病的程度。防制方法包括环境治理、物理防制、化学防制、生物防制、遗传防制及法规防制等六方面。
 
(一)环境治理:根据媒介节肢动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点,通过改变环境达到减少媒介孳生、预防和控制虫媒病的目的。如排水、翻缸倒罐清除无用积水、修整沟渠、平整土地,消除蚊蝇孳生地等;此外,可通过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搞好环境卫生,减少或避免人、媒介、病原体三者的接触机会,防止虫媒病的传播。

(二)物理防制:利用各种机械、热、光、声、电等手段,以捕杀、隔离或驱赶害虫。

(三)化学防制:使用天然或合成的对节肢动物有毒物质,诱杀、毒杀或驱避节肢动物。常用的化学杀虫剂有以下几类:

1.有机氯类 
一般称为第一代杀虫剂,包括DDT、六六六和氯丹等。这类化合物结构简单、合成方便、价格优廉、广谱,曾在全世界的防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能在自然界和人、动物体内累积,并且污染环境,因而已在世界范围内被禁止或限制使用。
2.有机磷化合物和氨基甲酸酯 
第二代杀虫剂,也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类杀虫剂。一般具有快速触杀和胃毒作用,有的兼具熏杀或空气触杀或内吸作用,有机磷杀虫剂的 代表品种有敌敌畏、敌百虫、马拉硫磷、辛硫磷、倍硫磷、毒死蜱等。主要用于公共场所、疫区以及垃圾处理场等地。
3.拟除虫菊酯 
为第三代杀虫剂。主要产品包括丙烯菊酯(allethrin)、胺菊酯(tetramethrin)、苄呋菊酯(resmethrin)、二氯苯醚菊酯(permethrin)、溴氰菊酯(dellamethrin)等。它们大多对害虫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其蒸气对害虫有熏蒸和驱赶作用,高效广谱,而且对哺乳动物低毒,易于降解,不污染环境,特别是对害虫能快速击倒。所以它已成为目前防制家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