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语文教学论文格式、语文教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初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探讨

日期:2023年01月0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36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11151939464507 论文字数:43222 所属栏目:语文教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语文教学论文,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研究在静态中分析选篇编制特点和剖析作品价值,在动态中调查教学现状,在静态与动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策略,并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与分析,期望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为教学提供一些思路与借鉴。

第一章初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选篇概述

一、初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选篇分析

(一)选篇基本状况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自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投入使用以来,每年选篇都会有更替变化。笔者依据概念界定,对现行使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传统作品选篇的基本情况从内容和主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内容分析

从革命传统作品选篇内容来看,选篇内容直接或间接记叙历史重大事件、歌颂伟大人物,抑或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托物抒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结合具体选篇内容分析如下:

(1)光辉历程,波澜壮阔

革命传统作品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顽强拼搏,脚踏荆棘、开辟道路,在饱受创伤之后涅磐重生,共同奔赴黎明的艰难历程,书写了中华民族壮丽的篇章。具体选篇如下表:

语文教学论文怎么写

(二)选篇编制特点

革命传统作品选篇内容丰厚、主题丰富,结合选篇体裁和课型,革命传统作品选篇编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选篇内容具有时代性

革命传统作品选篇创作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历史进程为历史(时代)背景,“整体来看,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课文和红色艺术作品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矢志不渝的百年奋斗为主线,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光荣传统,展现出革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发展性和时代性”[29]。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时期的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的革命传统作品颇多,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

从革命传统作品选篇数量来看时代分布情况,选篇作品一共29篇,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的作品选篇有16篇,占总选篇的55.1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的作品选篇仅仅有5篇,占总选篇的17.24%;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的作品选篇有8篇(其中《国行公祭,为由世界和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作的作品,将其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统称为“改革开放以来”),占总选篇的27.59%。

结合三个时期革命传统作品选篇数量分布占比情况来看,时代环境差异是影响三个时期选篇数量不同的重要因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国内政局动荡、列强入侵、战争不断的背景下,诸多文人墨客、有志之士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革命传统作品;反之,在相对较为稳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作品选取重大成就与事件作为背景进行创作。不论哪个时期,作品的内容和主题都反映了时代风貌,展现了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延续性和时代性,书写了民族精神,抒发了民族情感。

第二章初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现状调查

一、学生整体学习情况

根据研究需要,从作品内涵了解、价值认识以及影响学习因素等角度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作品内涵了解情况

革命传统作品内涵丰富,了解作品内涵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内容主题和情感价值,进一步实现作品的教学价值。故从教自读课文、课内推荐阅读和名著导读三个部分了解学生对革命传统作品内涵的了解情况。

教、自读课文阅读情况来看,认为《回延安》《纪念白求恩》《老山界》是革命传统作品的学生占比分别为84.87%、82.35%和50.42%,相比而言,认为《白杨礼赞》和《灯笼》是革命传统作品的学生占比分别仅为23.45%和8.40%。学生对《回延安》《纪念白求恩》《老山界》的认识是相对清晰的,但对《白杨礼赞》《灯笼》的内容主题和情感价值不能准确地认识,不能将作品内容主题和情感价值与革命传统作品相互联系。

从课外推荐阅读情况来看,第2题是第1题选项中选篇在积累拓展、补白部分提供的课外推荐阅读资源,学生读过或接触过占比情况如下:《我们的时代英雄》《大渡河畔英雄多》分别占比仅为58.82%和42.02%,《题白杨图》占比仅仅为10.92%,《小米的回忆》占比更是低至6.72%。编者在教科书内围绕选篇提供了课外推荐阅读资源,意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选篇内容主题、情感价值,但是从读过或接触过占比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些课外阅读推荐篇目阅读或接触较少,学生的了解情况较差。

(二)作品价值认识情况

革命传统作品价值是多重的,最突出的就是情感价值和学科价值,明确作品价值可以更有目的的学习。故从学习意义、学习重难点和学习收获情况了解学生对革命传统作品的价值认识情况。

从学习意义来看,学生认为学习革命传统作品意义集中于对情感价值的学习,即“感悟精神,提高自我修养”占总调查人数的86.55%,“树立正确的三观”占总调查人数的75.63%,而认为“学习表达方法和写作手法”占总调查人数的68.91%,学生对革命传统作品情感价值与学科价值认识是不均衡的,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科价值,而更强调作品的情感价值。除此之外,29.41%的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考试重点内容”也是学习意义之一。

从学习难点来看,主要集中在“体会人物形象或意象(57.14%)”“感悟作者情感(52.10%)”“理解文章主题(42.02%)”和“不了解历史背景知识(37.82%)”等四个方面。由于革命传统作品创作于特殊的年代,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相对较少,超过了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不了解历史背景知识”是学习的难点之一。

第三章聚焦现状,对症施策.......................38

一、巧用还原,走进文本.........................38

(一)作者精神史还原,贴近作家经历...............38

(二)作品形象还原,创设生活情境.........................39

第四章《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与分析.....................53

一、教学设计理念.....................53

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3

三、《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分析............61

结语...................68

第四章《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理念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54]《我爱这土地》既蕴含了浓厚的革命情感内容,又以诗歌作为表现形式,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形成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合力,以诗歌形式使革命情感抒发得更加浓厚、更加丰满。因此,《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围绕革命传统作品价值,抓住诗歌体裁特点,以互文的阅读理念设计教学任务,用语文的方式进行浸润式教学,让学生感悟艾青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共分为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中心,环节之间层层递进,由情境创设回味情感导入新课,在对比朗读中初步感知情感与意象,再用还原法深入理解意象与情感,最后在品味语言美中感受意象美与情感美,升华作品情感。首先创设情境,回味情感。用影视资源创设时代情境,通过回忆所学选篇激活学生认知结构,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再次回味此类作品的情感。其次对比朗读,初步感知。抓住作品意象和情感的链接点,对比朗读感知作品,即感知意象的突出特点,感受诗歌情感的突出风格。再次巧用还原,深入理解。还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一把钥匙,还原意象与时代背景,贴近学生认知结构,进而深入理解意象和情感内涵。最后品味语言,升华情感。品味语言特色,感受诗歌所具有的文学性和语文味,在品味语言美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作品情感美。因《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需要学生阅读多篇文本深入体会情感内涵,阅读量较大,教学内容较为丰富,故设计3个课时完成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将家国情怀作为情感主线,在意象品析与语言品味中感受作品“深沉”的情感美,本课的作业设计仍将感受家国之情作为重点内容,突出此类作品的情感教育价值,丰富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情感体验。

结语

从《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顶层设计到革命传统作品选篇的具体编制,都体现了国家对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视。语文学科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将融革命作品的情感美和文学美于一体,以语文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而实现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价值。因此,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研究目的在于寻找一条具有语文味的革命传统作品教学道路,旨在优化目前的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在红色基因中汲取精神力量,在革命精神中感知时代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散发出革命传统作品的价值光彩。

初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研究在静态中分析选篇编制特点和剖析作品价值,在动态中调查教学现状,在静态与动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策略,并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与分析,期望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为教学提供一些思路与借鉴。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研究的征途是永无止境的,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对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研究还不够全面和透彻,笔者期待日后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新的教学理论与理念对革命传统作品做出更多的探索与研究,进一步优化革命传统作品教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