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语文教学论文,本论文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为例,分析古诗文中蕴涵的丰富知识和思想精华,共涉及了语言文字知识、文学知识、科技工艺知识、礼仪知识、历史知识等内容,概括了古诗文中蕴涵的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包括哲学思辨、人格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勤学敏思、真挚爱情、才华智慧和美学底蕴。接下来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目标、解读、方法、评价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探索出存在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教学眼光及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原因。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对古诗文教学有一定启发。
第一章 统编本初中古诗文篇章及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分析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章分析
一、古诗文的数量统计
根据对统编本教材的分析可知,六册教材一共收录了 121 篇古诗文,其中七年级 38篇,占比为 49.35%;八年级 46 篇,占比为 54.12%;九年级 37 篇,占比为 47.44%。从朝代分布情况来看,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中国近代都有涉猎,选文最多的为唐代,共 41篇文章,占比为 33.88%。第二为宋代(33 篇),占比为 27.27%。第三为先秦时期,共收录 18 篇,占比为 14.88%。第四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0 篇),占比为 8.26%。第五为明清时期(8 篇)占比为 6.61%。第六位为元朝和近代,分别为 3 篇文章,各占 2.48%。从朝代分析可知,统编本古诗文的选文仍集中于唐宋时期和先秦时期,对元明清时期的涉猎范围较窄,不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传统文化,下面笔者将采取表格的方式,从体裁和题材两大方面对古诗文进行分析。
第二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分析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能够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文一定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下面笔者将从八个方面分析统编本教材中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精华。
一、哲学思辨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智慧,这些哲理仍然启迪着今日的我们。《穿井得一人》启示我们凡事要亲自调查研究,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不随意听信谣言,不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三人成虎的笑话。在新冠肺炎的疫情形势下,教师更要教导学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高辨别能力,不要以讹传讹。《杞人忧天》启示我们不要过度忧虑不符合实际的事情,但这个寓言在现代又有了新的意义,就是启示我们仍要保持适度的忧患意识,具备远见卓识。《曹刿论战》论述了“一鼓作气”[1]的战略战术,启示我们做事情不能拖沓,越拖效果就会越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态度。惠子对事物持有追根究底的探究精神。庄子对外界的事物持有欣赏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这两种哲学态度,让学生做到将两者有机结合。对待重要的知识可以采取惠子的态度,对待欣赏类的事物就可以采取庄子的哲学态度。纪昀在《河中石兽》中嘲讽那些一知半解又自以为是的人,且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要深入了解事物的特性。这就启示学生学习一定要琢磨透彻,切忌一知半解。在《次北固山下》中,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极富哲思。夜幕还未消散,旭日已经冉冉升起,时间还停留在旧年时分,江南已经有了春天的气息。蕴涵了季节更替、新旧交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普遍的生活哲理,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向前推进,无论是快乐还是挫折,总会过去,生活还在继续,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在韩愈的《晚春》中,也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知春”而争奇斗艳的场景表达自己对美好春天的珍惜之情,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杨花榆荚”避短就长,选择在晚春开放,有一番别样的景致。这就给人们启示:一个人无才华不可怕,重要的是珍惜时机,奋发努力,老天不负有心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助环境描写和形象生动的词语,说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人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对困难做一定的估计,不能醉心于成功。
第二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的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初中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真实情况,笔者在辽宁省实验学校于 2020 年10 月-12 月实习期间针对三个年级的初中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同时对辽宁省实验学校的两名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获取了大量数据,为探究统编本初中古诗文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持。
一、问卷和访谈的基本情况
设计学生问卷的目的是了解初中生的古诗文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主要从学习兴趣和必要性、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困境、学习建议,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成效等方面设计的。本次问卷以问卷星的形式发放,共收回 600 份问卷。设计教师访谈的目的是了解基层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对于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态度和看法。
本次访谈共设计了六个问题,主要从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困境等方面进行。共访谈了两名语文教师。
二、针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本次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诗文学习的必要性和兴趣
在回答“你认为有必要学习古诗文吗”这个问题时,有 92.5%的学生选择了“很有必要”,有 7.5%的学生选择了“适当选修”。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对自己有好处。(详见表 2)
在回答“你对古诗文学习感兴趣吗”这个问题时,有 67.5%的人认为有必要,可以提高思想修养,20%的人为了考试学习古诗文,12.5%的学生认为学习课本上的古诗文就可以了。从调查结果可知,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可以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少部分学生为了应试而学习。可见多数学生对古诗文并不反感。(详见表 3)
第二节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习观察、问卷分析以及访谈结果,梳理出现行初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存在五大问题。
一、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有不匹配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1]古诗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感染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应围绕古诗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人格关怀、社会关爱等方面的积极正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但是通过对辽宁省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的访谈可知,当前阶段在古诗文教学中仍然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要教学目标,也就是以考试内容为主。许多语文教师只做到了古诗文学习目标的第一方面,整堂课就围绕注释、译文、特殊用法的工具性知识展开,导致课堂毫无美感可言。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统编本教材在古诗文选编中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但苦于中考压力,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为了赶进度,只能机械地让学生背诵诗词名篇、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对文章的内容点到为止,根本没提及传统文化。
二、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有解读肤浅化现象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需要语文教师进一步挖掘。这一过程不仅依靠教师自身人文素养,而且还要根据课程标准、学生个性和中考要求。通过问卷和访谈结果可知,有的教师对古诗文中蕴涵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关注,但苦于没有时间,所以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解读零碎片面。此外有的教师因为自身素养的限制和缺乏终身学习理念,不喜欢也不想解读传统文化内涵,能够有效解读古诗文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师寥寥无几。总之,现在的语文教师对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关注度不够,更别提深挖解读传统文化内涵,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细致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也失去了语文课堂的“人文味”。例如笔者在初中实习的过程中,听过一名教师讲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教师最终将作者的情感定位为怀才不遇的极度忧愤之情,但其实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发现作者在当时虽不受重用,但仍旧心存志向,认为自己终有一天会被重用,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传达作者这种不惧艰难的豁达乐观的态度。可见这名教师备课不足,对诗作的历史背景挖掘不深。
第 三 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施策略.......................32
第一节 落实新课标精神,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32
一、落实统编教材学习导向,深挖传统文化内涵..................................32
二、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传承传统文化精神..........................................32
结语.................................43
第三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落实新课标精神,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落实统编教材学习导向,深挖传统文化内涵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立德树人。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而古诗文教学在培育品质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古诗文的挖掘的深浅,决定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播程度。例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赞扬莲花虽身处泥淖之中,但仍可以保持自己的傲骨,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忘初心。通过《春望》我们可以体会到诗圣杜甫对国运的担忧之情和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反映到学生身上,学生会感念今日和平来之不易,也会珍惜和父母的相处时光。通过《秋词》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刘禹锡打破固有思维、乐观豁达的心境,学生学完之后以后面对困难挫折能够做到从容应对。通过《论语》十二章学生不仅学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还有慎独反思、穷且益坚、安贫乐道、胸怀大志等优秀的民族精神。统编本选编的古诗文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摒弃重知识轻文化、重成绩轻素养、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陈旧教育理念,重视自身积累,深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坚持学生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