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语文教育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就是最好载体。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确定。现在语文教师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课文的准确翻译、文本的准确背诵及默写,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知识与能力”目标为三维目标之首,这就说明,语文学习首先要夯实学科基础,学习汉语言文字的知识,具体到古诗文学习中就是要掌握注音、语法、句式等工具性知识,这也是现在大多数语文教师重点讲授之处,但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注意:讲授字词语法时要分清重点和非重点,不能把全部的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而是选择重难知识点教给学生,剩下的知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自学+引导”的方式完成。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弘扬传统文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语文课标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语文教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语文教师必须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平时多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同时在教学中摒弃单一机械的教学思想,大胆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论文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为例,分析古诗文中蕴涵的丰富知识和思想精华,共涉及了语言文字知识、文学知识、科技工艺知识、礼仪知识、历史知识等内容,概括了古诗文中蕴涵的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包括哲学思辨、人格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勤学敏思、真挚爱情、才华智慧和美学底蕴。接下来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目标、解读、方法、评价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探索出存在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教学眼光及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原因。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对古诗文教学有一定启发。
但是,本论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概括的不够全面,做的研究不够充分,找寻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提出的策略也是有限的。因此,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围绕这个课题继续探索,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人人都能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