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语文教学论文,高中生记叙文写作需要改革,无论是从学生方面还是教师方面。学生普遍在生活中喜欢写人记事,但是在考试中不愿写记叙文。教师不愿意教记叙文,因为:“现在高考主要考的是材料作文,如果写议论文,得分比较稳妥;而记叙文很难写得优秀,得高分。”在实习中,这样的调查结果很让人震惊。但是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并不是大家不喜欢记叙文,只是感觉写不好记叙文,因此不愿触及。
第一章 小说教学促进高中记叙文写作的可行性探究
一、理论基础
(一)读写结合理论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一直坚持的理论传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方面的明显例证。叶圣陶先生是语文写作方面的大家,他曾撰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强调尽管写作是语文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不谈阅读的写作得不到根本上的提高。足以见得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也强调读写的结合,将阅读与写作作为一个“学习任务群”,强调学生对于多种文体的阅读体验,从中汲取写作的素材与技巧。可见,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
一方面,阅读是输入,是写作的必要条件,只有读得多,才能有写作的输出。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多读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笔者的调查中,小说是学生无论课上还是课外都最喜欢的文体,那么以小说为引导必将不断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在阅读中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体验鉴赏的美感、作者的独特情感,还可以拓宽眼界,开阔思路,捕捉创作的灵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当然,在此笔者并不是说只有读小说才能为写作积累素材和技巧,而是强调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逐渐扩展到其他文体的阅读。此外,阅读也提供了除直接生活实践之外的重要经验积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典,对于词汇积累、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写作章法的提升都有极大的模仿和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写作是对的实践和深化,同时反过来促进阅读。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是表情达意提炼生活的过程,是深思熟虑写作技巧的过程,同时也是模仿阅读经典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大脑将阅读吸纳的经典再次回味,提升语文鉴赏能力,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提升对生活的敏感性和感悟性。从而在阅读中能更轻松地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结构安排和写作技巧,提升对于文章的感悟能力,有意识地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经验。与阅读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
二、小说的文体优势
(一)小说的特点
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 86.5%的同学在不限文体的课外阅读选择小说体裁,这与小说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无论小说的篇幅长短,均包含了精妙生动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
首先,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在每一部小说中均不可缺少,它是整个小说框架里的血肉。正是通过不同人物间的复杂关系、矛盾冲突才有了曲折起伏的小说情节。因此,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小说的作者总是不惜笔墨,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甚至只是一个眼神就让读者过目不忘。《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无一不是人物众多,场面壮阔,但是由于作者赋予每个人物的特色,因而读者能够一目了然。以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为例,从林黛玉的严重去看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有礼有节的语句配上如此“放诞无礼”的语气让人心生一惊:此人是谁,为何如此大胆?而后在众人的簇拥下款款而来:“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银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曹雪芹在此段运用了浓墨重彩的描写,王熙凤的美貌、泼辣的性格以及特殊的身份都尽数展现在读者面前,留下了深刻隽永的印象,也为后文人物的命运结局埋下了伏笔。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更多地通过老渔夫的内心独白来展现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他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毁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也成了至理名言。契诃夫笔下“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戴黑眼镜,棉花堵耳朵眼,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的别里科夫;鲁迅笔下一开口“我真傻,真的。……”就让人能够对号入座的祥林嫂,等等,数不胜数。正是这些独特饱满、形象各异的人物给了小说鲜活的生命,吸引着千百年来读者的目光。
..............................
第二章 引入小说教学促进记叙文写作的教学策略
一、读小说、品生活,增强感知的敏锐度
(一)感悟小说立意之深
记叙文强调的是真情实感,然而绝大多数高中生秉承两点一线的生活路线,每天都是千篇一律的生活。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周围生活的观察会变得麻木,感知敏锐度降低。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假大空”现象,根本不足以震撼读者的内心,与读者产生共鸣。诚如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所言:“人最不缺的就是生活,只要活着,便生活着。但是,若不读书、思考,心灵便干涸如荒漠。读书、思考,比起观察、体验生活重要百倍。”1由此可见,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走入社会,多用心感知生活周围的人和事,积累和丰富写作素材。此外,教师更要善于挖掘教材这一优质的课程资源,逐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悟鉴赏经典的文本,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敏锐度。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所要求“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2,作品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因此阅读的过程就是提升审美情趣的过程。
小说作为与记叙文关联最紧密的一种文体,是教师教学极好的例子。教材所选入的小说文本,均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体现着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立意的高远。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只有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相互融合,文本的意义才能建构。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历、见识、思维、性格均不相同,因此每个人对同一个文本的解读就会千差万别。因此,“更需要读者用心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充分发挥自己思维的灵活性,为小说文本个性化解读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3因此,教师在讲解小说时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该给学生留下感受和思考的时间,恰当地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好奇心和能动性,亲自去体悟和解读文本,走进文本和作者内心,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本呈现出来的艺术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记叙文的构思、素材的积累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
二、基于小说情节分析的记叙文写作教学
(一)挖掘小说谋篇布局之妙
如果说立意是小说的灵魂,那么情节便是其骨骼。小说的作者不能自己直接表明观点,而是通过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来实现,这是情节的重要性,也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所在。因此,梳理小说情节的设置方式对于高中语文的小说教学有重要的意义,也能够将谋篇布局的方法迁移于记叙文写作之中,促进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本论文主要从叙事时序和叙事视角对于小说结构的影响方面来讨论。
先来分析叙事时序在小说中的运用。这方面主要以逆时序为重点进行分析,因为出于表达效果的需要,大量的文学作品使用了逆时序的叙事方式。逆时序包括“闪回(倒叙)”、“闪前(预叙)”“交错(闪前和闪回混合使用)”1。倒叙是小说中常用的叙事方式,如鲁迅的《祝福》中对于祥林嫂初到鲁镇情形的描述属于倒叙,与阿毛死后再到鲁镇,以及后来的死亡形成对于鲜明的对比,加深了作品的意蕴。另外,沈从文的《边城》中由翠翠的角度引出前年的端午,突出了前年的端午在翠翠心中的重要性。为了形成对比,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顺时序来对课文内容重新排序,由两个同学分别复述,其他人来感受两种时序的不同表达效果。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的体会到顺时序无法凸显小说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较为平淡,从而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引入时序理论,选择最优的叙事时序。
除了叙事时序在小说中大量运用,叙事视角也是小说作者非常注重的要素。鲁迅的《祝福》是众多版本中的重点课文,具有非常重大的教学意义。而传统语文教学中对于《祝福》的解读却比较俗套,大多通过三要素分析,探讨祥林嫂的死因,归纳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主题,教学就算结束。然而,这种生硬地将小说主题塞进学生头脑的方法,又能被吸收多少呢?这值得深思。笔者为了引入叙事视角理论,关注文中“我”的存在意义。从而理解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体悟作者的深刻用心,最终透过“我”的角度,揭示“祥林嫂”们最终悲剧的成因。
表 1.1 教师对于记叙文写作和作文课的态度对比
.............................
第三章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30
一、学校应改进语文课程设置……………………30
二、教学过程要开放多样…………………………………30
三、教师须提升专业素养…………………………32
结语……………………………35
第三章 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学校应改进语文课程设置
将小说教学引入记叙文写作教学之中的可行性与意义大多数学者都已论述过,一直没有在学校进行实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目前高中的语文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新的教学思路的实施。
根据笔者的调查以及课堂观察发现,尽管一直强调读写结合,但是绝大多数高中学校的阅读与写作课程并没有真正结合起来,因此小说的阅读及教学多半还是针对知识类型的内容进行灌输,写作的课程因时间的有限不能进行大量的阅读。要进行新的教学方法,必然要有与之相符合的课程作保证。
高中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在小范围内调整,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之间试行在小说教学中深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