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石涛(1642—1707) ,姓朱,名若极,原济(一作元济),乂有多种别号:超济、苦瓜和尚、瞎尊者、小乘客、大滌子、钝根、石道人、石乾、石乾子、清湘陈人、清湘老人、零丁老人等,小字阿长,字石涛。石涛的一生,经历诸多坎河,颠沛流离,从早年的削发为僧到后来的由佛入道,这其中的转变或许只有他 本人才能真正体会。他一生过着漂泊的生活,足迹遍及了大半个中国,其中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主要有武昌、宣城、南京、北京,晚年定居扬州。
石涛在艺术上提出“我自用我法”、“法自我立”、“笔墨一与随时代”等在当时极具个性的观点,他的绘画能够突破摹古风气的牢笼,独立于正统派绘画之外。
当时的书坛与画坛基本都笼罩于董其昌的风气下,石涛却不崇拜董其昌这样的权威,在书法上另辟踢径,有所成就。石涛以绘画闻名,其书法多见于绘画巾,纯粹的书法作品较少。石涛的研究者对其书法虽持R定态度,但认为他以绘画著名,往往不多作论述。
第1章石涛书法概述
石涛一生,游历之地较多,从武昌到宣城、到南京、到北京、再到晚年定居扬州,他各处奔波。在这一过程中,他的艺术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面貌也随之起伏。从石涛存世的书迹来看,他擅长于多种书体,以行草和隶书多,风格起伏多变。整体来看,石涛不同时期的绘画具有不同的特点,或是为了适应画面,或是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不同时期绘画中的题践;法也里现出不同的面貌。
1.1石涛生平
石涛是明太祖朱元璃从孙朱守谦的第十一世孙,其父为朱亨嘉。顺治二年,朱亨嘉因不受唐王诏命,在广西自称监国,因此被唐王政权囚死于福建。宫乱之际,年仅3岁的石涛被家仆喝涛救出。为了避世求得生存,二人出家为僧,后逃往武昌。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石涛主要牛.活在以武昌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在此期间,他读书并学习绘、诗文、书法等等,为他以后在诗书画方面的显著成就打下了最初的根基。
石涛离开武昌后,沿江东下,后抵达松江,拜僧旅庵本月为师。旅庵本月善诗文,书法,学问甚高,且深得朝廷赏识。而涛追随其后,对他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大约从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至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石涛居于安徽宣城被李内称为“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这期间,他多次畅游黄山,探奇揽胜,他接受着黄山无穷尽的馈赠,也是他在艺术上提侶“师法然”的依据。他与“宣城书画社”巾的画家梅清、梅庚,诗人施闺章等人来往密切,他们切嗟技艺,相互唱和。在与友人的交往中,石涛提高了修养,增长了见识,于清贫的僧人生活之外,潜心于艺术创作,其见地深刻的美学思想也形成于这一时期。在宣城期问,石涛的思想活动他居于武昌时相比,已发生了一些转变。
如果说在武时是为了避难求生,那么他在宣城期间却找到了心灵与精神的寄托——对禅宗佛理的研究与对艺术的追求。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石涛来到南京,居于长干寺一枝阁。石涛来到繁华的闹市南京,并不是为了避世和潜心事佛。高贵的王族出身,使他不甘心于做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是渴望着恢复之前的显赫地位。而此时的石.涛,在艺术上已冇一定的成就,这便成为他路身上流社会的手段。通过艺术与禅宗,他结交文人名士,达官贵人,为他路身上层社会作铺塾。在南京,石涛交友颇多,与友人谈禅作画,时有往来。一时间,一枝阁热闹非凡。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石涛于南京第一次接康熙圣驾,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石涛于扬州平山堂第二次迎接圣驾。石涛把这两次接驾看作实现己人生追求的转机,于是在1689年底,北上京师,一待便是三年。这三年间,他结交清朝王室贵族,达官巨贾,口睹了大量珍稀收藏,饱览古代法书名画,眼界大为开阔,这对他艺术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地。然而,在北京的追求不过是梦幻一场,最终,石涛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离京南返。
石涛从北京回到扬州,开筑“大漆草堂”。可以说,石涛是怀着消沉的心情离开北京的。随着期望得到恩宠梦幻的破灭,石涛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放弃了对世俗功名的追求,离世俗远了而离艺术也就更近了,石涛新以艺术作为心灵与精神的寄托,专心于书画创作,以卖画为生。1696年,“大涤草堂”完工,从这时起,石涛居丁-扬州直至逝世。在扬州的十几年是石涛在艺术上最为纯熟、旺盛的时期。
第2章石涛书法的艺术特色…………11
2.1各体交融…………11
2.2以古为新…………13
2.3以拙为巧…………15
第3章石涛书法与绘画的关系…………17
3.1用笔:从笔法到线条…………17
3.2用墨:从单一到丰富…………19
3.3 风格:从二分至统………….21
第4章石涛书法面貌的成因…………23
4.1帖学的沿袭…………24
4.2碑学的兴起…………25
4.3 绘画的侵入…………27
4.4友人影响…………29
结论
作为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在绘画上的成就是世所公认的,比起其绘画,很少有人了解他的书法。现把石涛的书法粗略分类,根据其主要居住地的不同,来对石涛书法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第一阶段是武昌期,书法简单率意;第二阶段是宣城期,题跋书法主要呈现出清雅尚工的而貌;第二阶段是南京、北京期,题跋书法则显得浑厚华滋;第四阶段是晚年扬州期,题跋书法呈现出沉稳老到的态势。石涛的书法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石涛对各种书体都较擅长,甚至在同一件书作中出现多种书体,各体交融的现象时有存在。从字中可窥出他取法广泛,除了学习多家法帖,石涛还崇尚金石文字的古朴之气,他的书法中也有取法碑版的痕迹,拙中透巧。从一定程度上说,石涛的书法是为其绘画服务的,实不为过。他的书法,绝大部分是作为绘画中的题跋存在,无论是用笔、用墨,还是风格上都与画面配合得相得益彰,很是协调。
参考文献
1.清石涛著,周远斌点校、纂注,《苫瓜和尚画语录》,山东画报山版社,2008.1。
2.李来源、林木编著,《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3.季伏昆,《节论辑耍》,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9。
4.云告编著,《清代画论》,湖卤美术出版社,2003.12。
5.徐建融,《元明清绘画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
6.毛万宝、黄君主编,《中国古代书论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8。
7.黄饽、金丹等著,《中国书法史》,辽宁芡术出版社,2002年。
8.傅慧敏,《中国古代绘_理论解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1。
9.谢稚柳,《中国占代书_研究》,大学出版社,2004.8。
10.韩林德,《石涛<画语录>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