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监测的里论分析
【摘要】:笔者立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视角来探讨事业单位改革这一战略性问题的一个微观层面,帮写财政论文通过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编制、执行和监督等方面着手,归纳存在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 管理 改革
预算管理贯穿于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全过程,它是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迫切要求,预算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自2000年开始以来,财政部开展的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在促进提高预算的完整统一性、规范有序性、安全可靠性、科学有效性、公开透明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指出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当前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支出与经常性专项业务项目支出界定不清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不够准确,基本支出经费保障不足,基本支出的公用支出与经常性专项业务项目支出的内容界定不明晰。各预算单位为了弥补部门公用经费缺口,容易出现挤占挪用预算项目经费的现象,如:将一些会议费、差旅费、水电费等等理应属于基本支出的列入项目支出,致使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受到影响。
2、结余资金管理缺乏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时,一般没有统筹考虑当年可能形成的新增结余,结果造成了一方面单位出现大量结余资金,另一方面还要求增加预算规模的情况。财政部门的激励措施单一且执行困难、部门内部又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预算单位没有改善管理的压力,结余资金难与部门预算编制结合。结余资金的沉淀,不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不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3、预算项目评估机制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不同支出项目的目标不同,所体现的政府职能与效率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项目间横向比较的难题。目前,我国项目登记、申报、评估的方式仍多以专家评估、财政部门审核为主,流程化的项目评估机制缺少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由于项目评估不健全,不能对项目事前进行全方位的论证,使得一些单位项目预算编制简单粗燥不细致,没有深入规划,对于项目依据、项目实施内容、具体开支标准、项目实施期限以及最终的实施效果缺乏认真细致的论证,致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控依据。同一部门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对项目安排内容沟通、统筹不足,造成项目内容有重叠、交叉现象,导致财政资金投入重复、分散、执行效力不高。
4、片面强调预算执行进度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预算执行进度管理,并提出各部门预算执行的进度考核指标。项目有自身的特点,它存在建设周期,有阶段性。筹划、酝酿、启动阶段可能没有经费开支,而项目开工至项目竣工阶段,尤其项目后期,经费结算可能更加密集。机动经费的追加、调整的时间较晚,也影响预算执行进度。但如果不切实际的设定进度考核目标,各单位为了达到考核指标,减少结余而突击花钱,将造成财政资金更大的浪费。5、部门预算管理效果的分析评价体系不健全部门决算和部门预算的审核监督部门财政部和审计署,并没有对二者之间的对比性分析提出具体要求。部门决算是根据财务部门日常收支核算总账和明细账分析填列的,对决算收支是否已经背离预算,在年底决算报表中缺少预决算对比分析表。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论证也不够充分,难以做到分轻重缓急排列次序。在部门预算项目支出表中,仅按类别反映总支出,没有按照支出的经济分类标准反映每个项目的明细支出。这种项目支出的预算编制方式不利于对项目进行执行标准的考核和规范化管理,也不利于预决算的数据分析。
二、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的对策
1、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主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不能认为按照预算将有关的资金支付了,预算执行任务就完成了。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评价,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一是要制定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单靠单位财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制定相应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让单位监察、审计、业务主办部门等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做到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有制度约束,有人力保障,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2、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绩效考评制度对资金使用效益,尤其是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效益评价应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审。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项目申报阶段,在部门评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财政委托评审的范围,以保障项目确实必需、可行;在项目执行阶段,要对项目进程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在项目完成阶段,项目单位要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财政部门定期或专项考核,并将绩效考评结果记入项目库,作为以后年度安排立项的参考,实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追踪问效管理,促使预算资金真正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
3、调整基本支出中公用支出的定额标准,适当提高公用支出的定额标准目前的公用支出定额标准有点低,难以满足各单位开展业务工作、发展社会事业的需要,减少项目资金被挤占的可能。建议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适时研究出台关于调整公用支出的定额标准,特别是差旅费、会议费、出国费、招待费定额标准,适度加大对预算单位基本支出的保障力度,保证部门在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同时,能够有必要的资金来完成专项任务和发展部门事业,从而为正确划分项目支出内容奠定基础。
4、统一部门预算与决算的填报编制口径。目前,部门单位预算与决算统计口径根差甚远,两者数据缺乏可比性,不利于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蓝督。建议财政部门内部加强协调与沟通加强部门预算与决算的衔接,在预决算科目的设置上,规范预算决算科目,统一预算决算口径,适当增加预决算对比分析表格,以使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各数据指标间具备可比性,使管理者能通过预决算报表的对比分析,了解各单位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科学准确地分析单位的财务状况,为进一步做好部门预算和规范财务管理提供依据。
5、实行预算执行与预算安排相结合,加大对项目结余资金的统筹力度加强对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统计、分析、核查和统筹使用,应将结余资金纳入部门综合预算,当年的结余无法估计,可把上年的累计结余纳入预算,项目预算部门应及时分析项目经费结余的真正原因,对未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或资金结余较大的项目,在安排下一年度项目经费时,应要求项目单位先消化结余资金,取消或减少安排项目经费,真正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项目资金安排科学结合,激励项目单位认真做好加快预算执行工作。同时,项目经费预算部门应加大项目结余资金的统筹力度,对项目完成或中止形成的净结余资金应予以统筹使用,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努力提高则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6、完善各项配套措施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部门预算解决的是预算的统一性、完整性和严肃性问题,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的是资金调度的灵活性和效益性问题,政府采购解决的是资金使用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问题,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只有配套联动,共同推进,才能取得预期的改革效果。
7、加强对预算管理监督一方面要制定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让单位的监察、内审、业务主办部门等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另一方面,重点要监督预算编制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合理性,预算编制程序的民主性、透明性、规范性,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对资金使用效益,尤其是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要有绩效考核评价的监督。三是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必须结合单位的支出计划。政府采购资金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预算是综合预算,政府采购预算也应包括所有资金的全部都应接受监督。
【参考文献】
1、政部预算司编著《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林恒,《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载于《理论界》2006第6期
3、高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载于《天津经济》2006第8期
4、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课题组,载于《财政监督》2008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