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财政论文格式、财政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筹资责任分担机制研究

日期:2018年02月2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127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709201119066036 论文字数:35624 所属栏目:财政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也随之延长。根据 2000 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数已经达到 1.3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 10.2%;而截止 2015 年末, 60 岁以上老年人数上升到了 2.2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 15.5%,老年人口的总量和比重相比 2000 年都有所上升,按照联合国的最新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比重的 10%,则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因人口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农村出现了众多“留守老人”,这部分老年人群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村养老保障滞后所导致的。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城乡居民迫切需要一项养老保障制度来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这不仅能够让每一位劳动者在年轻时最大限度的创造出价值,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城乡老人提供养老保障能够减轻家庭中子女的养老负担,进而让劳动者能够有更多的资源来提升个人的人力资源。

虽然从短期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长期看,该项制度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对一项依赖财政补贴的自愿性制度而言,它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有赖于保障水平要对参保人群有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还要有稳定可靠的资金用于支付有吸引力的养老金。然而,过高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水平将会加重我国各级政府财政负担,而较低的生活保障水平又会使城乡居民在进入老年后生活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因此有必要在我国的财政筹资责任和个人缴费责任上寻找一个平衡点,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一普惠式制度能够长久运行。同时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级财政的筹资责任或轻或重,如何分配各级政府的财政筹资责任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1.2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围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水平为导向,基于各级政府养老财政承受力,结合社会保障学相关理论,分析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各级财政应承担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责任,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和方法,并对国内外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与评价。

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简要的介绍了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第三章,系统的阐述了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了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四章,利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确定了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筹资保障目标。

第五章,通过科学的划分个人和政府的筹资责任,设计了一套个人缴费机制,在达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筹资保障目标之后通过激励缴费档次来满足城乡居民更高的养老需求,并基于设计的机制对我国的财政负担能力进行了测试。

第六章,通过测算,发现在现有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补贴模式下,仅依靠省市县某一财政主体是无法单独承担该级政府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责任的;从而通过对现有的各级政府财政筹资责任进行重新划分,让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能够达到统一。

第七章,政策建议。根据本文测算的结果针对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概述

2.1.1 现收现付制

现收现付制指的是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缴费,这部分人的缴费作为支付现在的保险收益人养老金。它可以根据每年所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从正在工作的人员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来缴费,以实现征收和支付达到平衡。

现收现付制度能够有效的抵御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退休金贬值的风险,在实际情况中,政府可以根据退休人员的养老需要,随时的从在职人员的工资中提取费用用于支付养老金,这不仅符合我国传统的老有所养模式,而且也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再分配效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但是现收现付制由于个人缴费率和收益率不存在相应的联系,因此对参保人员缺乏激励效应,同时,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仅靠个人缴费来保障养老金的正常发放,将会使得在职人员生活成本上升,不利于个人潜力的释放和经济的增长。

2.1.2 完全积累制

该模式的特点是采取个人储蓄的方式来建立个人账户,所有权归个人,不会导致支付危机,实际是一种自我储蓄,自我养老的模式,在个人退休时,将个人缴费的本金以及产生的利息作为个人账户积蓄额,除以计发月数作为老年后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一种追求长期平衡的养老金模式。

完全积累制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产生支付危机,由于是一种个人自给自足的养老模式,相对于现收现付制,更能调动投保人员的积极性,让适龄人员能够积极的参保缴费,而且个人账户储蓄额在进行投资升值的过程中还有可能拉动市场的消费,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但是完全积累制下的养老模式可能由于个人缴费年限过长,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造成个人账户储蓄额的贬值。而且,该模式容易受到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基金的增值率低于物价的上涨,不能很好的保障个人老年后的生活水平。

...........................


2.2 养老保险相关理论

2.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他在 1943 年发表的《人的动机理论》中详细的阐述了每个人五个层次的基本需求,分别为: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这个五个层次的基本需求是逐一递进的,只有当较低层次被满足之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为后世人们研究人的行为动机产生了深远意义。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由此而知,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本目的就是保障个人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要求,这满足了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生理和安全需要,特别是社会成员在步入老年的时候,失去了生活来源,需要国家财政的补助来维护个人老年生活的尊严,这样个人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才不会担心老年生活得不到保障,为社会贡献出更多的个人力量。

2.2.2 公共产品理论

养老保险制度的产品属性界定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在当代,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强调现代社会养老问题中的政府责任、组织责任和个人责任。从筹资模式角度看,也存在着由现收现付向基金积累制的过渡,养老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即统筹账户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必须由公共部门来提供,个人账户部分则是政府把制度安排作为公共产品,集体(企业)、农民(职工)个人把交费作为私人产品结合起来的混合产品,其提供方式就可以是多元的。萨缪尔森在 1954 年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将公共产品理论做出了如下定义,即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每个人在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并不会导致别人对这种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我国养老保险之所以需要政府提供财政支撑,就是因为养老保险中的统筹账户具备了公共产品的三个特征,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

第一,养老保险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养老保险作为人们在老年后的一种生活保障手段,是由政府财政补贴支撑起来的,缺乏政府的财政补贴支撑,个人年老后生活就不能够得到保障。因此,只要政府能够提供持之不断的财政补贴支持,那么每一位老年人的生活就有了基本保证,也不会出现厚此薄彼或者你有我无的现象,每一位老年人的领取水平也不会随着领取人数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前景将会越来越好,养老保险保障的最低标准起点也会越来越高,这会让我国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生活保障。

第二,养老保险具备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养老保险所带来的效用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它分为直接效用和间接效用。从直接效用来观察,它能够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水平,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间接效用来看,它能实现收入再分配,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实习社会经济的和谐融洽发展。

第三,养老保险具备受益的非排他性。养老保险金是利用社会统筹的资金来进行分配的,它的公平性决定了它具备收益的非排他性。每个人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就能领取养老保险金,改善自己的生活。因此,按照利益对等原则,政府通过统筹制订财政资金的分配模式,使得个人在老年后只要符合相应的条件,就可以享受到公共产品或者养老服务。

............................

第三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责任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13

3.1 演变历程......................13

3.1.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3

3.1.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3

第四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筹资保障目标研究................20

4.1 扩展线性支出模型.........................20

4.2 数据选取..............................21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