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关系主义作为指导行为方式的主观意识存在于人们的精神和思想之中时,利用关系主义进行职场竞争的行为不能仅仅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来解读,劳动力市场中的行动者并不是游离于社会结构之外的原子化个体,也并非毫无任何主观能动性地屈服于社会规范。相反,他们是能够进行目的性行动、嵌入在具体社会关系之中的理性行动者。1国企单位内部在新型体制偏好的影响下,形成日趋固定化的工作场所,人员流动性较差,员工封闭在固定的关系网络中。在相对熟络且封闭的环境中,关系主义发挥着重要优势。单位内部利益阶级的形成,则通过关系主义和个人能力进行界定。其中,掌握了核心关系资源的员工熟练的运用关系网络资源,让工作的报酬和机会牢牢限制在特定的关系网络之内,关系自身形成的员工网络让网络内部的员工获得工作上的优势。这些优势在单位内部表现为参与高层会议或决策的机会、待遇的分化、人员的晋升和发展的空间,甚至组织内成员所获得的尊重和敬重等。这些现象是关系主义在国企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关系不可避免的成为员工划分的重要因素。
第 7 章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结论
本文结合东北大型国企的地域发展特性,以国企员工新型体制偏好的就业特征为背景,力图揭示当前东北大型国企单位劳动场域中关系张力与市场机制的互动关系。在经验材料分析基础上,本文以国企员工新型体制偏好的就业特征为切入点,依据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持有情况差别,集中研究了大型国企员工受新型体制吸引力影响所形成的差异性工作结果,通过尝试对员工群体特定维度的分类,并剖析管理者策略性妥协式管理过程,呈现了在东北新大型国企中关系主义张力与市场竞争机制博弈的过程与结果。
本文更多地考虑东北大型国企与城市单位社区的深度融合,从车间劳动竞争环境与工作场域中的人文社会因素两个角度展开分析,选取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核心要素,将员工划分为复合资本导向、社会资本导向、人力资本导向与稳定导向四种员工类型。从而基于人际关系建构、社会网络使用、社会资本动员等方面来研究大型国企员工,包括管理者与普通职工,在工作场域中展现的车间劳动实践方面的行为特征,凝练不同类型员工的工作状态与劳动心态。
另外,本文提出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并重的“复合型”资本是一个中国本土特有的思维方式,只有理解员工独特的资本类型才能去理解员工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在东北人文地域特性文化的影响下,员工对于社会资本的使用除了实现工作和职位上的进取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员工选择了利用关系要素实现倦怠的工作状态。发现国企内部无论员工还是管理者,都将关系要素、社会资本等社会文化因素作为自身工作行为选择和工作态度的重要依据,并在管理层对员工的互惠式协调逻辑下,员工群体形成彼此合作、妥协的共生策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