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是审计人员开展碳审计的基石,审计准则则是碳审计工作的指路牌,为加强法律与审计准则之间的衔接协调,应当同时细化碳审计准则,这样既能为审计主体提供通用型准则,也能有针对性的列出各行业碳审计规范。准则应对审计方法和报告方式展开详细的阐述说明,明确应用标准,例如应核准审计人员当具有的素质;明确具体的审计内容、流程、应获取的审计证据等。
7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当前我国碳审计尚处于发展阶段,框架体系构建、实施路径确立皆待完善。但在“双碳”的重大战略目标引领下,从中央政府到各个地区及各类行业均开始不同程度重视碳审计工作的开展,通过制定准则、规范流程等行动扶助“双碳”目标的实现,毋庸置疑会推进碳审计发展步入“高速”阶段。政府鼓励重点排放地区、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创新核算及评价方法,推广实践试点的同时融合学术界的理论研究,为完善碳审计体系营造良好氛围。
本论文依托前人学者总结的碳审计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参考政府发布的不同地区、行业碳核算规范指南,结合实际案例,经实践挖掘有色金属行业现行碳审计中暴露出碳核算标准仍需细化规范,例如排放因子缺省值的有待统一划定、不确定性分析判定标准尚未完善,碳审计人才培养体系亟需构建等问题。
经分析,有必要针对有色金属行业开展的碳审计进行框架设计完善与实施路径优化研究,且需确保框架、路径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本文在分析问题成因后对碳审计的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优化方案开展研究。文章从控制导向层、执行关系层、技术应用层、评估标准层四个层面,针对审计的环境、目标、主体、对象、程序、方法、标准、报告这八要素优化碳审计的基本框架;从业务流程、操作流程两方面分析实施路径。最终为实现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提出制度、意识、方法层面的先决条件,指出未来发展需要政府在法律层面完善统一的碳审计制度体系,推进碳审计理论发展进程,同时扩大碳审计试点范围,探索完善其具体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