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本文选取申洲国际作为案例对象,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对其供应链韧性的构建以及在动态环境之下供应链韧性的绩效和影响路径展开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自2019年底爆发新冠疫情至今,不仅零散疫情反复爆发,也使得隔离、延期复工复产、进入“封城”状态等防疫措施走进人们的生活。在社会各界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背景下,一些担忧企业生存发展的声音也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不断反复的疫情面前,稳定经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难能可贵的,而一旦疫情出现,企业的开工甚至生存问题都会被打上问号。从宏观经济背景来讲,一方面,我国在全球供应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制造业互联体系,受到疫情影响将面临短期的劳动力短缺、现金流紧张、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强等情况,这使得企业产能无法获得保障,进一步影响出口效能并波及全球供应链稳定性。另一方面,受贸易摩擦以及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考虑和推进生产和供应基地的外迁进程将会加快。目前国际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产业大部分都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强势产业,包括汽车、机械、通信等。这些产业一旦不能尽快恢复发展,将对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造成挑战。而新冠肺炎疫情对个体企业所在供应链的影响则更为重大,贯穿于原材料采购、产品物流、市场供给等全方面。
外部环境对供应链稳定性的重要程度显而易见,同时外部环境对供应链的破坏也是无法避免的。一般来说,供应链受到冲击的企业往往会在失效事件发生之后实时调整策略布局,并在危机度过之后总结经验防止二次伤害。虽然这种应急措施降低了外部冲击对供应链的影响,但是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沟通成本和极低的事故容错率,一旦出现处理不及时或者计划不能被完整执行的情况,风险隐患将可能会被潜藏,并在下一次事件中被暴露。如果企业能在设计和运行策略中将供应链失效事件作为重点考虑,将大大提升供应网络在风险发生之后迅速恢复正常运作状态的能力。因此,Chowdhury等(2016)在阐述供应链韧性时,不仅将供应链在中断事件后的恢复能力纳入其概念,同时将前期准备水准、事中反应能力同样作为供应链韧性的重要衡量条件。
第二节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出发,从供应链重构能力、协作能力、敏捷性和风险管理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企业如何对现有资源和基础能力进行配置增强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即如何构建企业供应链韧性,进而在动态环境中从多方面降低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影响,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了企业市场价值和财务绩效。因此本文是通过“行为—路径—后果”的分析思路具体分析供应链韧性的构建及其对企业价值效应的研究。
在上述研究思路下,文献研究法是本文基础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和事件研究法同样被用于深度剖析供应链韧性。第一,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现有有关供应链韧性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尤其是供应链韧性构建基本原则的研究,这些文献为企业的核心部分供应链韧性的构建提供了基础。第二,案例分析法。将研究目标对象精确到某一单个案例,研究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供应链韧性方面表现良好的申洲国际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供应链韧性的构建及其价值效应,以及供应链韧性影响价值效应的路径。第三,事件研究法。事件研究法一般用于研究一项事件发生前后股票市场的反映,以此判断市场对该事件的态度。本文选取新冠疫情事件作为研究重点对象,运用累计超额收益率分析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供应链韧性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影响。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供应链韧性的内涵
提及到供应链韧性(Supply Chain Resilience,SCR),在供应链学术文献中,其定义一般指企业在遭遇供应链中断情况后的察觉、敏捷反应和调整能力。单就韧性而言,其概念的学术判定并没有生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具体到供应链的韧性体现时,有关学者常使用“供应链拥有在干扰发生后尽快恢复原状态或者提升到一个更为理想状态的能力”(Christopher和Peck,2004)来阐述韧性。
如何界定供应链韧性的定义引发越来越多的学术讨论,大多数的讨论围绕能力展开,主要包括供应链柔性能力的讨论(刘家,2015;Kamalahmadi和Mellatparast,2016)、反应能力的讨论(Berle等,2013;Pereira等,2014;Chowdhury和Quaddus,2016)和恢复能力的讨论(Töyli等,2013;Closs和McGarrell,2004;Chowdhury和Quaddus,2016)。其中,Closs和McGarrell(2004)率先给出了供应链韧性的概念,定义它是供应链面对破坏性事件的抗压能力以及其后续恢复的能力;Pettit等(2010)将韧性定义为由脆弱性和能力构成的一种平衡状态;Chowdhury和Quaddus(2016)则将供应链韧性定义为通过提高柔性水平阻止供应链中断,并能对中断做出敏捷反应和从中断状态恢复的供应链能力。
经过对大量的文献进行浏览与梳理,学者们大多围绕能力,就适应能力、回应能力和重构能力三个方向来探究供应链韧性。其中,蒲国利等(2019)重点关注供应链中断风险并以之作为研究背景,同时结合动态能力学说以及风控管理理论,研究并观察不同等级的风险事件与供应链的能力匹配机制,在此基础上参考Hohenstein等(2015)的论点,补充了供应链韧性的概念:供应链韧性是指在发生不同级别的风险事件时,供应链自身会根据受损害程度来匹配出相应的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对潜在的供应链中断做出快速反应,并在遭受供应链中断事件后快速恢复到之前的状况,或者给客户提供转型后更理想的服务,提升市场占有率和财务指标业绩。
第二节供应链韧性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全球化、专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环境不确定性和外部风险与日俱增(Christopher和Towill,2002),供应链受到突发事件的干扰中断会对公司的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有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各行业来对精益供应链的推崇,如单一采购,低库存等措施触发了供应链的风险,使得供应链更容易被破坏(Christopher和Lee,2004)。因此,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增强企业供应链韧性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深入研究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因素就十分有必要。找出提高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因素,增强这些因素就能够提升韧性水平。
目前关于供应链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供应链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Vipul Jain等(2017)认为供应链韧性实践包括13个关键推动因素,比如信任、适应能力、信息共享、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技术水平等,并且使用解释结构模型阐述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2)从供应链韧性自身的能力维度系统总结。Ali等(2017)将供应链韧性能力分类为预测、监视、响应和学习能力,并根据这些分类系统地总结了影响供应链韧性能力的27个因素,如:敏捷性、可视性、整合、态势感知等。另外,也有学者采用该方法总结了相对应的供应链韧性影响因素,如:敏捷性和稳健性(Wieland和Wallenburg,2013),灵活性和适应性(Ivanov等,2014),连通性和可见性(Brandon等,2014),供应链关系和协作(Tukamuhabwa等,2015),供应链定位以及学习(Bessant等,2003;Flint等,2008)和风险管理文化(Chowdhury和Quaddas,2016)等。(3)从多样化视角进行研究。Lee等(2016)研究了供应链二元性在动态能力中的作用进而得出企业如何建立供应链韧性。Dubey(2019)正式提出“供应链前因”这个词,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别从关系理论视角和资源基础理论视角研究了供应链韧性的前因。
第三章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15
第一节理论基础.........................15
一、价值链理论............................15
二、资源基础理论.........................16
第四章申洲国际简介............................19
第一节案例选择原因.........................19
第二节纺织服装制造行业基本情况现状........................19
第五章申洲国际供应链韧性分析........................28
第一节申洲国际的垂直一体化供应链......................28
第二节申洲国际的供应链韧性成果体现.......................28
第六章申洲国际供应链韧性的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申洲国际供应链韧性价值效应分析
一、市场绩效
(一)短期市场反应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后申洲国际股票收益率和市值的变化,进而衡量供应链韧性的构建在公司市场绩效方面的表现。本文用超额收益率(AR)和累计超额收益率(CAR)两项指标体现市场效应,若事件发生后公司的实际收益率超出预期正常收益率,则公司因该事件获得了超额收益。事件研究法步骤:
(1)选取事件
本文选取的研究事件是2019底至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以下简称新冠疫情)。
(2)事件日期、窗口期和估计期
考虑到新冠肺炎事件的影响持续期间较长,且爆发的时间节点具有争议,本文选择以2020年1月20日为事件日。选择1月20日作为事件日的理由如下:此次新冠肺炎事件首次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爆发性影响主要始于1月20日,由于此前一直无法确定传染性,直到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