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本文将跨组织思想用于指导探究复杂项目参建主体交互体系,并将其贯穿融入于制定复杂项目风险清单(风险识别)、构建“组织-风险”关联关系(风险评估)、分析双层网络(风险分析)和制定复杂项目风险防控策略(风险应对)等一系列复杂项目风险管理步骤中,加强了跨组织理论在复杂项目组织领域的知识深度,拓宽了跨组织理论在复杂项目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广度。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跃式发展对改善人民生活与稳定社会经济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仍处在城市化高峰期[1]。为使城市化战略这一我国最为重要的发展动力持续强劲,我国建设工程领域正内生着全方面高速高质量的自我变革,工程项目日益大型化、巨型化,跨行业、跨地域建设愈发常见,也即工程项目的复杂性显著提高[2],这类动态、复合、开放的新型建设工程项目系统称为复杂项目。新时代以来,一系列惠及当下、着眼未来的复杂项目拔地而起,展示大国风范,托举起亿万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中国梦。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要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要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所有这些建设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个复杂项目的精准落地,可以说,“十四五”规划纲要为复杂项目建设的谋篇布局提供了“底板”。截至2021年8月12日,我国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据此明确了2021年复杂项目(或重大建设项目)清单和年度投资计划,涵盖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民生及社会事业项目等多个领域内的共计超过34000个项目,年度预期投资总额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4]。由此可见,复杂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5]。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构建兼具普适性与灵活性的复杂项目“跨组织交互-风险传递”分析模型,为探究各类复杂项目风险传递机理及确定风险防控策略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如下。
(1)理论意义
本文为复杂项目风险传递和防控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理论框架,将相关研究置于复杂项目跨组织情境下,充分考虑了“复杂项目风险的产生和传递源于跨组织交互不充分”这一事实,有效弥补了“脱离组织体系谈风险”的缺陷,对促进复杂项目跨组织思想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一,本文对复杂项目跨组织交互体系的刻画与分析使复杂项目组织的角色定位和竞合关系更加明确,促进政府部门、建筑行业企业、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对复杂项目建设全过程风险管理的重视和学习,提升其在风险管理水平上的竞争优势。第二,本文对复杂项目风险的全面识别有利于提升行业风险意识,这对维护相关主体财产与生命安全,降低复杂项目成本、工期、质量、社会效益失败率,助力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三,本文的风险防控策略研究不但基于风险传递,还将“防控”明确区分为“防御”——事前科学规避与“控制”——事后有效止损,以期为复杂项目从业者提供清晰的、符合所处状态的管理措施,更好地适应行业乃至全社会对复杂项目风险管理的高标准、严要求。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
2.1 复杂项目跨组织理论概述
2.1.1 跨组织理论概述
Van de Ven于1986年首次从内容和方式的角度提出跨组织关系的定义,即“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间相互的资源交易(金钱、物理设施和材料、客户或客户推荐、技术人员服务等)、信息流动和联结”[101],该定义不仅沿袭了学界此前关于跨组织关系具有利益驱动、任务依赖、动态可变等特征的相关发现,更开启了关于跨组织关系类别及成因的新研究方向,使跨组织理论应用在各类多主体交互系统成为可能。
自此,对跨组织理论的研究于1980年代初步入盛况,不同理论学派的研究者首先从不同立场阐释了跨组织现象发生的原因。(1)交易成本立场。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较早研究跨组织关系的学科,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未来的不确定性、资产专有性及现实中契约的不完备性,为控制交易成本而在多组织间形成的机会主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102]。(2)资源立场。资源基础观认为,组织占据竞争优势需依靠内部资源和跨组织资源,后者不仅是一种基于组织间合作关系(如互补知识、互不侵犯竞争力边界等)的战略性资源,更成为跨组织现象的主要驱动因素和交互物质[103]。自Gulati[104]以跨组织互动视角建立知识边界的理论框架后,学界从对跨组织战略性资源的探讨逐渐转向跨组织知识资源的整合、配置、共享[105]。(3)社会关系立场。社会关系理论认为组织是“社会人”,因此跨组织关系除蕴含有限理性、互惠互利属性,更需以稳定承诺为背书。如对于供应链体系中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竞争对手的跨组织互动关系,该立场重点关注主体间信任机制[106]。(4)组织学习立场。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吸收跨组织体系中其他主体既有的、成熟的技能以丰富自身技能体系,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跨组织学习举措。合作型学习和竞争型学习是最为典型的两种跨组织学习关系,前者体现为不同组织间关系和睦,通过彼此合作的方式(如共同研讨、相互交流、知识共享、派遣顾问指导等)打破学习壁垒,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从而使组织内成员得到提升[107];
2.2 复杂项目风险传递理论基础
无论复杂项目风险因素(也有学者称作‘风险元’[158])大小如何,都会对复杂项目不同阶段目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看似微不足道的风险因素若未得到有效控制、调节和管理,将会对复杂项目目标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这便是复杂项目风险传递的客观存在依据。复杂项目风险传递现象是“多米诺骨牌效应”、“蝴蝶效应”、“混沌”现象等在复杂项目中的引申,体现了少量细微的风险因素可能经连锁反应形成显著的风险事故,量化和可视化这一整体传递过程的基础则是总结基本的传递方式与传递结构。
2.2.1 复杂项目风险传递方式
任何影响复杂项目目标的宏观风险事件都是由微小风险因素传递累积而产生,尽管复杂项目和项目风险因素具有多样性,但风险因素影响项目总目标的传递路线总是可以归纳为关系型、链型、反馈型、树型、网络型、混沌型等几种典型的传递方式[159]。第一,关系型传递方式下的各风险因素是平行的、相对独立的基础变量,它们的随机变动将直接影响复杂项目总目标的波动,也即可以直接建立风险因素到项目目标的传递函数关系;关系型传递方式是链型、反馈型和树型传递的基础形式。第二,链型传递方式中影响总目标的若干风险因素构成某种单向传递链条,即一个风险因素向另一个风险因素单向唯一传递,被传递的风险因素继续向其他风险因素单向唯一传递,以此类推直到传递到项目目标为止。第三,反馈型传递方式是一种具有反馈机制的链型传递方式,即被传递的目标风险因素会反馈信息以影响源风险因素自身量和传递量的变化。第四,树型传递方式与链型传递方式的区别在于,至少存在一个被传递的目标风险因素是由多个源风险因素传递而来,使得其概念形状类似于倒置树状。第五,网络型传递方式在树型传递方式的基础上,还至少存在一个源风险因素向其他多个目标风险因素传递。第六,混沌型传递方式在网络型传递方式的基础上,还存在循环传递、双向传递等形式,因此也使传递过程和结果高度不确定、非线性、难以预测。
第3章 复杂项目“跨组织交互-风险传递” 双层网络模型构建......................... 35
3.1 复杂项目跨组织主体界定 ................................ 35
3.2 复杂项目风险传递网络 ....................... 38
第4章 复杂项目跨组织风险传递机理研究 ....................... 51
4.1 复杂项目“载体-风险”双层网络参数分析...................... 51
4.1.1 复杂项目风险传递单层网络模型参数分析 ................ 51
4.1.2 复杂项目风险载体交互单层网络模型参数分析 ..................... 54
第5章 复杂项目跨组织风险防控策略研究——以雷神山医院建设项目为例 ........ 65
5.1 雷神山医院建设项目工程背景 .................... 65
5.2 雷神山医院建设项目“风险-载体”双层网络模型 .................... 68
5.3 雷神山医院建设项目网络免疫分析和鲁棒性分析 ...................... 71
第5章 复杂项目跨组织风险防控策略研究 ——以雷神山医院建设项目为例
5.1 雷神山医院建设项目工程背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大有从武汉市单区域爆发向全国大范围扩散的发展趋势,对此武汉快速启动了一系列严格、全面、彻底的防控措施。赢得这场总体战、阻击战的关键一环,就是雷神山医院的快速建成和安全运行,雷神山医院的建造奇迹对缓解武汉市新冠重症患者床位资源紧张状况提供了强力支持,将“人等床”顺利扭转为“床等人”,坚定了武汉人民、全国人民取得抗疫胜利的决心和信心。之所以称该项目的建成是“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