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次研究基于第三方机构引入政策的实施,这个政策对多方来说都有意义。对学生来讲,机构提供的课后服务更多样化,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与学习需求,有助于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养。对家长来说,解决了孩子放学无人监管的看管难题,无需担心放学后孩子的安全和照顾问题,可以专注于工作或其他事务,减轻了家庭压力。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课后服务解决了家长的“三点半”难题
为帮助学生“减负”,各地小学的放学时间都提前到下午4点左右,但由于家长下班时间普遍在6点之后,和孩子的放学时间相比较,中间出现了“管理空窗期”。孩子在这段时间无人监管,这导致家长难以安排接送孩子,甚至出现人身安全问题,这就是困扰家长已久的“三点半难题”。
在过去,家长通常通过校外托管服务或作业辅导机构来解决这一难题,以确保孩子在放学后得到照顾和学习,但是校外机构行业乱象丛生,监管不够完善,存在监管空白和灰色地带。一些机构利用监管缺失,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如价格欺诈、违规招生等,导致市场乱象丛生。2017年,由教育部办公厅所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让符合条件的学校自行组织开展课后服务,而缺乏条件的学校可以将符合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引入校园,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1]这种做法旨在更好地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和家长享受到利用课后时间发展兴趣特长、免受校外培训奔波接送之苦的便利,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校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保障学生安全快乐成长的价值诉求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后,课后服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双减”政策限制了学生参与课外培训的时间和内容,学生更依赖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以获得额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同时,在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特色课程也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和正式课程相比,课后服务特色课程涵盖了更广泛的主题和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并深化自己的兴趣爱好,激发学习的动力。
第二节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了解家长和学生对于第三方机构入校提供课后服务的满意程度,以广州市H区的两所小学为调查范围进行研究。调查分为三部分:首先,调查家长与学生对第三方机构所提供的课后服务的满意度状况,了解家长与学生的满意度得分;同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访谈,了解家长对第三方机构开展课后服务的态度与建议;最后,根据数据结果和访谈调查,深入分析原因,探索能够帮助第三方机构提升课后服务满意度的策略,落实“双减”政策及遴选政策对课后服务的新要求,让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得以满足。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开展满意度研究调查是直观反映社会各界对教育服务满意的最直接方式。第三方机构入校,不仅是解决家长需求之举,也是政策导向下的结果,既是公共管理问题也是教育管理问题。对第三方机构提供的课后服务开展满意度研究,可以分析出影响家长满意度的因素,了解不同身份家长对课后服务的不同评价,丰富了课后服务的评价标准体系,对课后服务发展理论进行一定的补充。在进行原因分析时,能够探讨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政策对于教育组织管理的影响,从而理解和应对教育领域发展时所带来的挑战和变化。
(二)实践意义
引入第三方机构的目的在于拓宽学校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本次研究的实践意义有三:通过研究用户对第三方机构提供的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可以帮助机构了解他们对第三方机构所提供的课后服务质量满意程度,发现第三方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所在改进服务内容和质量,提升课后服务的水平。调查过程中所收集的反馈和意见,反应了家长与学生对课后服务的真实需求,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第三方机构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和品质更高的课后服务,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也能帮助第三方机构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这次满意度调查研究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反应了第三方引入政策实行情况,为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制定相应标准和监管措施的参考依据。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相关概念
一、“入校课服”
“入校课服”,即第三方机构入校提供课后服务,指的是校外的教育或相关机构在学校正常教学时间之外,向学生提供额外服务的活动,旨在照看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在某些领域获得更深入的指导或是发展特定的技能。
课后服务在中国实行已久,对于服务内容,学者们对其定义与范围界定各不相同。康丽颖将课后服务定义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旨在促进儿童全面成长、超越传统课堂教学的教育活动,其中包括以解决家长的接送与托管问题的托管服务、以丰富儿童的学习体验的兴趣小组、帮扶困难学生和指导优秀学生的作业辅导服务。[1]刘宇佳则区分了狭义与广义的课后服务:狭义上,它指学校放学至孩子回家这段时间由成人或机构提供的各类辅导和活动,包括集体娱乐游戏、社会实践锻炼等;广义上,它包括所有在校课程结束后,由相关人员或组织提供给学生的活动。[2]不同学者对于课后服务的定义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点在于将课后服务视为学校在结束学校教学之后,为满足学生和家长需求而提供的服务。
因此本研究将“入校课服”的定义为:校外的教育或相关机构在学校教学课程之外、在学校放学后,到学校来为学生提供的额外学习支持和服务,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拓展知识、发展技能、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家长接送和照顾孩子问题的服务。
第二节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首次在《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了这个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的智力不仅限于单一的智商表现,而是包含多种相对独立的智能维度。这些维度包括语言智能、逻辑与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学智能,而且每种智能在个体中的发展水平也不同。[1]这一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它突破了传统智力观念的局限,提出智力是多维的,不同人在不同类型的智力上有不同的优势和偏好,这意味着教育活动和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在课后服务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要求教育者识别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多种智能,而非仅仅侧重于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并且第三方机构通常能提供比学校更为多样和专业化的课后服务,这些服务往往包括艺术、体育、科技、环境教育等多个领域,直接响应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需求。这种服务内容的多样性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根据其独特智能类型的发展需求,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在开展课后服务之前,课后服务提供方应该努力了解学生的多元智能类型,根据学生的智能类型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例如,为音乐智能高的学生提供音乐和舞蹈课程,为空间智能高的学生提供绘画和设计课程,等等。满意度调查中应评估这些课程是否符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影响家长和学生的整体满意度。如果课后服务能够针对学生的智能类型设计课程内容和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家长是否会更加满意。并且,区别于学校的正式教育所采用的成绩评价方法,课后服务更加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关人员开发和采用更全面的评估工具,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进行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有不同的优势和倾向,课后服务开展方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智能,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为他们提供更加有针对性且多元化的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8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 18
第二节 课后服务满意度指标体系 ..................... 18
第四章 第三方机构“入校课服”的满意度现状分析 ............................ 26
第一节 课后服务满意度的总体分析 ........................... 26
一、学生满意度分析 ............................. 26
二、家长满意度分析 ...................... 27
第五章 第三方机构“入校课服”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40
第一节 “入校客服”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描述统计分析 .................. 40
第二节 “入校课服”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第七章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研究结论
从课后服务参与情况来看,虽然学生对课后活动所提供的活动场地与设备设施的满意度受到他们的参与意愿的影响,但其他方面如服务内容、教学能力和服务态度则较为一致,总体满意度也未显示出意愿的影响,各个维度的满意度在不同意愿类别中都呈现波动变化;除了教师教学能力在素质课程类型中显著高于基础托管类服务,其他满意度维度均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的差异,两者的满意度得分也没有太大差距;当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时,在管理制度和教师教学能力这两个维度上,家长的满意度显著提高,而其他维度虽然也显示出符合兴趣组有更高的满意度,但这些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
从学生个体特征来看,学生的性别对于家长的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男生在服务内容与形式、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服务态度以及总体满意度方面的平均评分均高于女同学,而在活动场地与设备设施、服务内容与形式维度上没有表现出差异性;不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