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和谐社会由一个个和谐的人组成,个体自我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自我和谐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和谐,实现自我和谐方能社会和谐。促进自我和谐从个体内在方面来说,应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及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理性修养,合理调控情绪,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从外在环境方面来说,应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心理和谐机制,普及、提高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与服务。
[关键词] 自我和谐; 和谐社会; 心理学
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阐述了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的关系,并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
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
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①党在十七大又提出“推动建设和
谐社会”。国家要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必须重视个体自我和谐这个基点。
一、我国古代关于自我和谐的思想
“自我和谐”和“和谐社会”始终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状态。只要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
中,见闻“贵和”。“礼之用,和为贵”。尽管有人对孔子时代的“礼”、特别是“和”有争议,但是后世多将“和为贵”作为“和谐”处世的箴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把是否“和”作为“生”与“死”的标尺。传统中医也讲“和”,说“和”才身体健康。只有个体“和”了,身体才会健康,个体才能与周围的人及环境和谐相处达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嬉嬉钓叟莲娃”———吹奏乐器的人、和歌泛舟的人、醉听乐曲的人、吟诗赏景的人、在莲叶丛中垂钓的老人和嬉闹的孩童⋯⋯他们以不同自我和谐的生活方式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够成了一幅幅和谐的安泰祥和的生活画面,真叫人心驰神往。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命题,对天人整体的外延与内涵作了完整的表述。这个“道”可以分开来说,有 天道、地道、人道。而做好人道的其中一点就是要做到自我和谐。如果合起来说,这个命题所表述的就是天
与人的整体和谐,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这就是中国思想所普遍追求的那种由是而之焉的道,既有理智的
了解,也有情感的满足,思想精髓与价值理想、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就易道的价值
理想而言,是追求一种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乾卦·彖传》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是先秦各家中对整体和谐的最完美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理想。易道致力于追求一个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人和谐的理想,也就是《易传》的思想体系中统贯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体之学。《易传》自觉地接上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源头,融汇为一种代表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和谐之道。而要达到古代思想中的和谐之道,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做好
“人道”,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要做到“自道”,即自我和谐。保持个体的自我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自我和谐的定义和特点
心理学中对自我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其中最有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罗杰斯,他认为自我与经验的
一致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① 所谓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指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与他的实际表现是一
致的或者说是和谐的。对自我的看法包括对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的认识,而每个人都有一种最大限度地实
现自己潜力的倾向,这是人性的最基本特征。与罗杰斯同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的还有马斯洛,他认为需
要的层次及其满足的情况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人们先是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
的需要再到更高层的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来看,自我以及对自我的认识与看法跟实际表现的一致性,或者基本需要满足层次越高自我也就越和谐,自我和谐是罗杰斯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
③自我和谐的具体特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④: (1)动机和需要与过去历史、对现实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期
望密切相关,即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精华以策划未来,能够平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比重,并对生命做出
最好的利用。(2)妥善处理冲突和选择。心理冲突的产生往往发生于难于做出选择的情境,这种冲突情境
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躯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3)了解和接受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
自己有充分的安全感,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
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
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
然处之。(4)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
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5)正视现实,接受现实。能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
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并能多方寻求信息,倾听不同的意
见,把握事实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6)人格完整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
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
一个人自我和谐的程度越高, 就越能保持良好心态, 积极地接纳自我, 有效地控制自我, 较好地适应
环境。从“自我”做起, 努力实现自我和谐, 是每个人成长进步、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 也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基础。
三、自我和谐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根本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⑤ 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 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其中,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的和谐,
而心理和谐又是人自身和谐的最重要内容。心理和谐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人的内心保持心理平
衡,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在和谐社会中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
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错综复
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
个体的自我和谐是形成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精神支柱的需要。社会的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有无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形成并坚定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正确对待自己、他人与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又需要社会成员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而这又依赖于个体的自我和谐的建立。由于个体自我不和谐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从而影响社会和谐,这种影响力有时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为什么个体自我不和谐会给社会带来麻烦进而影响社会和谐?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所提出的挫折———攻击假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注脚。多拉德认为,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由挫折引起的,挫折总是引起攻击行为。所谓挫折,就是某种正在进行的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扰。挫折并不会直接引发攻击行为,而是诱发出某种导致攻击行为的刺激(一种攻击驱力) ,然后这种刺激会促使或加速攻击行为的出现。
一个遭受挫折的人,容易做出某种攻击行为。多拉德等人后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修正,提出了影响攻击行为产生的四种因素:遭受挫折的驱力的强弱,遭受挫折的驱力的范围,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攻击反应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此外,多拉德等人进一步指出,由挫折引起的攻击主要指向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制造挫折的人;二是与挫折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的人,迁怒于人,找出气筒便是如此;三是受挫者本人,自杀是其极端表现形式。在这里,多拉德等人所说的挫折指的是行为挫折,而由此诱发的和导致攻击行为的刺激(一种攻击驱力)显然是心理上的不和谐状态,是一种心理挫折。
这种个体心理上的不和谐或心理挫折,尽管在一定条件下未必产生攻击性行为,但它毕竟是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心理因素。① 事实上,社会上许多故意伤害他人和危害社会的攻击性事件就常常是由心理挫折这种心理不和谐状态所引起的。这种情况从反面启示我们,在社会有机体正常运转的过程中,社会心理并非是一个机械的、被动性的因素,而是一个相当活跃的、能够主动地向社会释放能量的能动因素。和谐的社会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个体的自我和谐。社会的和谐与社会每个成员的自我和谐有着密切关系,个体自我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就不能不重视社会成员的自我和谐问题。
四、影响个体自我和谐的因素
11月9日,中科院心理所向新民网表示,近日,中科院心理所“国人心理和谐状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