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笔者认为科幻电影是在已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对未知时空进行想象性预演的一种艺术形式,既要表达对宇宙终极问题的探索,还要呼应社会历史的反思。然而对于科学即使是好奇也存在着踏入的门槛,但科幻电影以其电影本体的直观感知以及幻想内容的深入浅出等特性,在接受层面更容易受到青睐。
第一章技术美学视野下中国科幻电影概述
第一节中国科幻电影的相关概念界定
“科幻”为Science Fiction的中文翻译,英文即有“科幻小说”的含义。科幻电影在《电影艺术词典》中解释为在已知的科学原理或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对未来或过去的世界做想象性的描述。①由此总结科幻电影的基本构思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科学基础上的真实和对未知时空领域上的想象,并将科学的想象性描述通过运动的影像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中国科幻电影的题材创新与类型延展
根据电影中的科学与幻想成分的比重划分,可以分为硬科幻与软科幻两种类型。前者主要以自然科学、先进技术为幻想主题的科幻电影,后者则着重围绕人文社科为主题的科幻电影。好莱坞电影中以世界科幻文学流派中威尔斯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为依据,严密的科学逻辑为著称的威尔斯是“硬科幻”的代表,幻想冒险浓郁的凡尔纳为“软科幻”的代表。我国第一次使用这个分类方法是在小说领域。1980年代初期,中国科幻小说作者引进“软硬之分”,也是对一些外在论调的回应,从而确立某一文类的核心影响力,实则是想通过对世界科幻分派传统的重新阐释,来建立中国本土化的科幻传统。硬科幻作为审美特征较为明晰的类别,时常拿来与类型杂糅的软科幻对比,也许是与国内对“数理化”的集体焦虑有着某种联系,是否能看懂内容中的科学描述,成为一种近乎偏执的身份象征。在电影中如《2001太空漫游》(1986)《黑客帝国》(1999)等科幻电影在科技隐喻和哲学思辨上圈限了受众层级,无形中抬高观影的准入门槛,但又明确占据科幻推崇的经典地位,赋予“硬科幻”之于“软科幻”的比较优势。
第二节中国科幻电影的技术观念与形式演变
在早期的中国科幻电影中,虽制作技术相对薄弱,但不难发现科学幻想中的技术发展是为了劳动人民而服务的,正因如此,我们对技术怀有一种愿意为之劳动的乐观态度。随后中国科幻电影达到了功能性演变,拍摄出了专门以儿童为目标对象的科幻电影,着重于宣教功能与现实意义。发展至今,单纯的视效奇观已无法满足生活在技术高度发达时期的观众,而是将技术应用于叙事,创造出在以往叙事经验中无法实现的全新感知。
一、科技惠民:《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出品,金山执导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8)主要讲述了修建北京十三陵水库时发生的故事,并畅想未来时空的“十三陵水库共产主义公社”,1958年9月在国内上映。电影先重现在十三陵地区的各个历史时期中,人们受到水灾、饥荒的生活,再展现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群众参与十三陵水库的修建过程,并以话剧相对夸张的表现形式赞扬修建水库的劳动模范,突出军民建设的热情与融洽氛围,其间还遭遇西方质疑,但水库终于如期修好。在电影后半段,未来的十三陵水库已经成为了共产主义公社:拥有高超的农业栽培技术,可以随时收获不同品种的农产品,还能“呼风唤雨”实现对天气的实时控制,航空航天技术发达,人们通过远程视频欢送科学家前往火星,人们开始了对银河系其他行星的探索。
电影中展现出科技高度发达未来世界,其中科学幻想的程度大幅提高,尤其是对历史、现在、未来三个时空的重现,但囿于科技水平与思想观念,中国科幻电影并未对技术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辨。就电影本体而言,这部影片展现了修建十三陵水库的人物群像,着重以相隔20年的前后两次访问时空对比,将纪录片、戏剧与科幻融合在一部电影里,这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中少有出现。《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带有明显时代印记,对未来的世界描绘更是“大步走向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表达。此外,十三陵水库的修建也是利于改善民生,电影中的畅想始终围绕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让人们实现更好的生活,这一点在《小太阳》(1963年)中也得到了体现。
第二章技术美学视野下中国科幻电影的本土化创作路径
第一节软科幻影像的持续发力
目前科幻电影研究聚焦在由《流浪地球》(2019)掀起的“硬科幻”电影热潮中,并尤为关注科幻电影中的视觉效果及其带来的技术与文化的思考,然而同年春节档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同样拥有优秀的商业票房与观众口碑,确并没有前者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对软科幻的边缘化体现。回顾我国诸多科幻电影中,虽未有明确的软硬划分,但却占据相当比例,而软科幻电影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发展特点等待我们去研究。科幻电影虽率先在国外以抓人眼球的视效特征和引人深思的哲理内涵成长起来,即便硬科幻固然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可是探寻科幻电影本土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需要注重我国电影一贯的叙事传统和表征意义,软科幻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影工业或是数字技术需求相对较弱,这就对电影质量、艺术水平以及思想深度要求更高,在某种意义上不亚于硬科幻电影的技术水准,这种技术运用是隐形的、更是融入电影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而提出的挑战。
一、软科幻的含混与杂糅
科幻-音乐电影《洛基恐怖秀》(1975)、科幻-推理电影《少数派报告》(2002)、科幻-史诗电影《沙丘》(2021)等等各类题材和类型元素的叠加糅合特征,是好莱坞科幻大片在科幻类型创作上最大的变化。按照科幻基因来说,软科幻是将人们在虚构环境思考科学技术或是解决实际难题的方式,锚定在现实环境中人们的某一处相似痛点,如人伦、生死、情感等等,软科幻电影在接受层面显然是高于硬科幻电影,为此不同文明之间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需“因地制宜”,在电影本体上体现为叙事模式的应用,比如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之一“太空歌剧”,原指以银河系为背景,按照严格的天文、物理、航空等技术知识排列的发展路径,有着高度发达的地外文明,实则是对殖民扩张历史的重写,视角对准人物的成长经历、情感历程,还诸如政治、种族、环保这类常规的人类社会现存问题的探讨,甚至抛开科学幻想的大前提后,也能作为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成立。如软硬类型备受争议的《沙丘》(2021)其实就是典型的“王子复仇记”,而其原著小说《沙丘》三部曲也是以隐形的环保理念,来看待人类自身的渺小,从而赋予科幻带给人的思维冲击。当然好莱坞将“王子复仇记”融入科学幻想的虚构叙事,是将西方的文学技法植根于科学主义传统,这一点是高度兼容了西方几个世纪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所以好莱坞对于软科幻的处理是脱胎于硬科幻的创作。
第二节电影工业美学的探索与尝试
科幻电影是以某种科学假设为基础,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虚拟世界,而且科幻电影体现的技术内涵也是具有前瞻意义。所以,科幻电影有着更高的技术要求不足为奇。具体表现在:内容中科技展现是近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依托相当水准的电影制作技术来展现虚拟景象;电影创作团队有着足够的科学素养;充足的资金投入和特效技术支持。
一、中度工业美学的定位
陈旭光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一书中,提到三种类型,分别为:重度工业美学、中度工业美学、轻度工业美学。从美学渊源来看,工业美学和技术美学都属于美学的一个分支。电影工业美学是强调流程、协同与分工,意味着整体工作的整合观念与形式,比如说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为保证电影的技术水平达到一种工业化标准,将特效、摄影、美术等等工种量化拆分为项目小组的形式,通过项目间对接的工作方式,高效、规范地完成电影制作,同时也要尊重电影的文化价值、思想内涵等艺术水准的基线。①也就是说电影工业美学取“和”,来实现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平衡。目前,中国科幻电影在人才、剧本、特效等各个环节均存在短板,对我国科幻电影的接续发展影响较大,而且相比好莱坞动辄花费数亿美元在制作、宣发上的投入,中国的科幻电影还不具备承担如此巨大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针对科幻电影本土化的创作角度,中度工业美学可谓是折中之举。随着《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等等成体系的科幻电影获得成功,推动科幻电影成为一种主流的商业题材,但也有很多中小成本的科幻电影达到了优秀的水准。邓肯·琼斯的《月球》(2009)讲述了宇航员困在月球而思考自身存在的故事,该片的拍摄周期仅一个月,制作成本在500万美元左右,电影的叙事相对简单,空间场景的呈现也非常单一,但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感,这种沉浸式的科幻美感体验,是重度工业美学下的科幻大片,仅凭视效震撼所难以触及的哲理维度。
第三章中国科幻电影的技术审美特征及构成.................................39
第一节声画感知:技术形式的前沿探索............................39
一、声音设计的视听感知......................................39
二、画幅变化的时空感知.......................................40
第四章面向未来:中国科幻电影的本土化之路..........................49
第一节科技战略引领观念升级....................................49
一、科学影视融合的稳步前进..........................49
二、将科幻电影纳入科普范畴.............................51
结语..........................57
第四章面向未来:中国科幻电影的本土化之路
第一节科技战略引领观念升级
在《“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高度概括了电影事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强调电影技术实力的重要性,电影产业体系的完整度,在中国电影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途中,做好全面建设电影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