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影视融合的稳步前进
《流浪地球》(2019)上映一年后,在《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2020)中详细阐述了针对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这份由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共同印发的《意见》包含了剧本培育、人才培养、财政税务等等的各项科幻电影发展机制。此外,在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强调“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搭建桥梁让科技界与影视界深入融合,更为科幻电影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还宣布“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让科幻电影进入国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工作。①由张迟昱执导的《独行月球》(2022)成为国内科学与影视融合项目推出的第一个案例,电影通过设立科学顾问、科学支持机构等从创作、制作、后期、宣发等多个环节的参与,这些令人信服科学元素融入科幻电影之中。对于需要幻想空间的先锋意识、技术特效的工业支撑的科幻电影来说,除了故事本体要有着令人信服的逻辑框架,还需要科学幻想的可能性引导。
结语
中国科幻电影经历了发轫期、成长期、稳定期和当下的飞速发展时期,其间技术观念与形式演变也从技为惠民到少儿科普,最终形成了叙事的应用。电影行业正在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人文价值导向、采用技术复调来充盈类型的全新创作者队伍,由此发展了软科幻的技术写境和硬科幻的技术造境两条创作路径,结合现实主义和工业美学两种创作风格,这种本土化的有益尝试中,不乏前沿的技术形式探索,还有以技术叙事来抚慰现实的功能,这些共同造就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技术审美特征。在未来,不仅要落实科幻电影发展的相关政策,还需完善整体的科幻产业链,中国科幻电影的本土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途。然而限于研究视角、论文篇幅、笔者自身的能力等问题,对于中国科幻电影这一研究对象并未实现贴切的阐述,中国科幻电影尚有非常丰富的学术研究层面,且论文的研究问题“科幻电影的本土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为对科幻电影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参考体系——好莱坞科幻大片,所以当科幻电影本土化在当下掀起了一番波澜之时,尽管究其原因是在寻找一个走出好莱坞重围的策略,但也暗含着国人对文化软实力的热切期盼。
通过上述章节的梳理,不难发现科幻电影的本土化之路才刚刚开始,回顾千禧年后的中国科幻电影创作,在工业水平与技术能力、文化表达和价值体现等方面,均表现出令人瞩目的“质变”。特别是在《流浪地球》(2019)上映后的热潮,体现了人们对科技发展推动建设科技强国、实现民族文化复兴背后的热烈期待。在这种国内大环境的“催化”下中国科幻电影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一条本土化改造的道路。人们希望看到有更多中国力量参与全球科学文明发展的“快车道”,而不是像两百多年前那样错失工业革命的实践,折射出国内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集体焦虑。当下国家的政策扶持就是回应国人期待的一个有力保障,2020年“科幻十条”给电影界带来了信心与鼓舞,对我国科幻电影发展形成重大利好,电影工业体系的成熟也促使中国科幻电影开始有能力讲述曾经无法表达的科学幻想,开始呈现与过去受到好莱坞影响而无法独立表达的技术观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就是时代“造势”的结果。当中国科幻电影尝试在叙事、视效中融入集体本位观和农耕文明等本土固有的观念时,这样一来中国科幻电影的本土化创作才真正得以拥有可行性和可能性。这些恰好就是借助技术美学相关理论研究中国科幻电影所应体现的重点,包括从技术美学的视角讨论中国科幻电影本土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