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环境艺术论文格式、环境艺术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环境艺术论文范文: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79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303062217337441 论文字数:40000 所属栏目:环境艺术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第1章 徽派建筑文化的特征
 
   徽州一词帮写论文最早出现在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在此之前,曾被称为新都郡、新安郡、款州。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将款、始新、定新、黎阳、休阳(后改名为海阳)连同黔县共六县设为新都郡,形成徽州最早的府、郡一级行政建制。西晋太康元年(280),海阳更名为海宁,新定更名为遂安,同时新都郡改名为新安郡。从西晋开始,徽州区域行政建制经历多番改变,隋开皇十一年(591 ),称款州,大业三年(607)又将款州改为新安郡;唐武德四年(621)重改名为款州,大历五年(770 ) ,款州辖款、黔、绩溪、休宁、祁门、婆源六县,徽州“一府六县”最早格局便形成于此。北宋宣和三年,款州改为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延续至清宣统三年(1191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又几经更改,初期设立徽州行署,并将婆源划分为江西省,后徽州行署改为黄山市,辖徽州、黄山、屯溪三区和款、休宁、祁门四县。“文化徽州”的概念涉及黄山市、安徽宣城族德、绩溪两县及江西婆源县等。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婆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寺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在尚有大量徽派古建筑遗存,散落在大大小小的徽州村落中。
    徽派建筑受传统徽文化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了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建筑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清新典雅,有着高超的建造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规划、空间布局、装饰艺术方面自成一体。
   
1.1 整体规划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徽州古村落,从选址和规划理念上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地理特征、风水思想和审美倾向。
        1.1.1 村落选址和布局
   徽州古村落的选址大多受到了风水观的影响。中国古建筑,“无论城镇、村落、第宅、祠堂,都通过卜室、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勘察,究其利弊而后作出抉择......
    许多风水说的论著都勾勒出了理想的村落选址,((阳宅十书》中写道:“人之居处,因以大地山河为主,其出脉气势最大……阳宅来龙原无异,居处需用宽平势。名堂须当容万马……或从山居或平原,前后有水环抱贵,左右有路亦如然……更须水口收拾紧,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宽,案近明堂非窄室。”
《丹经口诀》强调:“阳宅需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需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风水理论要求村落建设需后有靠山、前有流水、左右有砂山护住,整个村落要依山傍水。概括成六字箭言,就是“枕山、环水、面屏”,前面有朝山和案山,后面有来龙山,水口有两山把守,夹峙两山为狮山、象山或龟山、虫它山等,村前有溪水流过,如金带缠绕,这种结构就是古村落的基本格局,同时也显现了村落的自然环境(图2-1)。
      “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为什么要拿风水文化作为徽州村落选址的标杆,究其原因可归为四点。一:徽州的山水环境为风水之说提供了发挥的土壤;二:村落皆为聚族而居,他们非常重视宗族的生存和发展,“卜宅”满足了自理需求;三:北迁仕族本受中原风水文化影响,而徽州“是皆古越好巫之俗”;四:朱熹本人笃信风水,广泛影响了徽州人对风水观的推崇。  徽州村落的形成大都随着地形与道路方向逐步发展的,因此形状很不规则,它的面积与民居多寡也出入很大。一般来说,为了用水方便,多位于溪流附近。有些村落更筑渠引水,通过村内,使之与街道平列,余则灌溉附近稻田。在无溪流处,村落多建立在向阳的山麓。徽州古村落在建村造宅中,力求寻找一个最佳的风水宝地,通过理想的环境来实现宗族、个人的兴旺发达。选址特征体现“天人合一”的居住观,崇尚和谐,避凶驱邪,因地制宜。 在这里以款县唐模村为例。唐模先祖汪氏,本身精通阴阳八卦,运用堪舆之术种植数株银杏,结果宗汪一株成长茁壮,汪氏遂举族定居唐模。到现今,这株古老的银杏树还枝繁叶茂,庇佑村民(图2一2 )皖南现存的西递、宏村、鱼梁等大多都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至于为什么要负阴抱阳,因为群山环绕有利于聚“气”,农田环绕是为了生产与环境。“负阴抱阳”不仅是风水学讲究,也是村落朝向、采光和通风的最佳环境之选。徽州村落的地理环境多为丘陵,村落选址特征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大多村落都依山而建,且在山的南麓,而山涧都卧有河流,所以村落大多河流环抱,村落的建筑顺应地势层层叠进排列。二是村落都处于利于村民劳作和生活之地,从劳作而言,易于修筑与村夕通的道路以便出入劳作,同时在有限的条件下有助于村民的对外联系;从生活而言,村落应处山麓之南,可获取充分的阳光,同时溪水环抱有利于生活用水,也方便园林建设。三是依山傍水的环境有利于村落安全,山麓和河流成为天然的屏障,徽州古村落形成于乱世,依山傍水的地势提高了防御能力。
    徽州古村落从空间选址和自然山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两类:一是山川坡地型(图2-3 ),周围一般是连绵的高山环绕,村落选址在相对平缓的坡地上,主河道离之较远,如皖南的山区村落。二是依山傍水型(图2-4 ),沿水而建,周边依托山地缓坡而选址,在这里,生活用水和水利交通都很方便,大多数徽州古村落都属于这一项,如鱼梁、宏村等。 风水观不仅在村落择址上起到重要作用,也影响了村落的总体规划。((羽中麓齐氏族谱》记载:“吾里山林水绕……而要害尤在村中之圳,相传古坑族祖渊公精堪舆之学,教吾里开此圳,而科第始盛……自圳塞而村运衰焉……故培补村基当以可I多圳为先务……务使沟通,永无雍滞此我里之福也。在风水观中,水系的布局和调整是影响村落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水系的调整使流水直接服务于村民,流水十弯九曲穿村而过,不仅方便了生活而且将自然水景引入村内,如黔县宏村(图2一5)、西递、款县呈砍等都体现了此规划理念。    先人们常常用语言将世界拟人化,将自己的聚居建筑用相似的生态兴乡作对比。“这类由某种体验向另一体验的匹配是所有各种思维的特性。”,徽州古村落的规划理念也有象形附会一说,取吉祥、美好或怀念之意。西递村历来名人辈出,村落规划为一艘船型,象征扬帆远航。款县渔梁村,因其村落生活与码头息息相关,故将村落规划成“鱼”形(图2一6),寓意村民生产生活“如鱼得水”、
  “连年有余”。从空中俯瞰鱼梁,这个水边的小村落呈现为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子形,“这条‘鱼’不仅有‘鱼头’、‘鱼腹’、‘鱼尾’、‘鱼骨’,甚至还有以鱼梁主街为界,在鱼骨以南的临江区域,房屋建筑密度明显高于其北部,这与其形成之初的便利交通有关。而在人口最为密集的“鱼肚”的地方也是练江水转折之处,将洪水对村落的冲击力减到最小。与此同时,在地势较高的乐善巷与踏步并行开挖向下直通江滩的排水渠,不断减少鱼内部重力,犹如鱼鳍一样让这条大鱼生机盎然的漂浮在水面上。街巷上一块块由卵石铺筑的路面犹如鱼鳞。关于“鱼形”的附会,给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以更多象形的、自然的色彩刽呆护世代居住的家园。
        1.1.2 空间秩序
 徽州古村落是村民们在长期生活劳动和交往中形成及发展起来的。村落仿佛一个巨大的宅院,道路水网为走廊,坦和祠堂是厅堂,民居建筑则为房间,村落与建筑有着“同构性”,因为中国古代城市村落都是自下而上慢慢演化的,而村落更多的受到风水和礼制的思想,有序生长和无序生长交替进行,所以村落形态出现了分散和位移。  相比北方以防御性为主的村落,徽州村落的形态更趋向于柔美的田园风格。山西民居的重要形式是堡寨式建筑,是几栋甚至几十栋建筑并联,夕高墙,与外界隔绝,如同城池一般十分壮观(图2_7 )。这种村落就是外墙围合而内部相连的建筑群。如果说山西堡寨村落是“聚零为整”式,那么徽州村落就是“化整为零”式(图2_8 ),前者为“防御型”,而后者为“田园型”徽州古村落内部由“一颗印”形状的住宅和骨架型的道路和水系组成。宗族观念极强的徽州村落,将祠堂作为礼制中心。此外,还有戏台、村口公共建筑等“实节点”,村落之中形状不规则的空地,为村民们休息的集中地,日之“坦”有建造房屋留下的“晒坦”,有看戏的“戏坦”,还有供祭拜的“庙坦”,这些是徽州村落的“虚节点”,即广场,如宏村的汪氏宗祠广场和南湖书院广场。这些“实节点”、“虚节点”与道路、水系构成了村落的线性非几何秩序。我们用“起承转合”来刻画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结构,并分析徽州古村落空间构成要素的
特点。
   
1.2 合院结构 ...................................................................34-41
    ..................................................................
    1.3 装饰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