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
纵观中国戏曲史,丑角在戏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除了有功于唐玄宗李隆基酷爱扮丑使得人们认为尊丑即为尊皇帝、祖辈,更与丑角自身甘愿做陪衬、敢于表达大众心声的品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戏曲进入当代生活,戏曲表演中丑角的戏份越来越少,作用也越来越单一,尽管政府对戏曲进行了大力扶持,但丑角戏仍处于边缘位置。典型形象的缺少与幽默精神的缺失,是丑角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以丑角挑大梁的戏,除八十年代牛得草在《唐知县审诰命》中饰演的唐成、朱世慧在《徐九经升官记》中饰演的徐九经外,几乎再无其他丑角经典之作,唐成与徐九经饱满立体的典型形象道尽官场黑暗与人生无奈,也让牛得草、朱世慧两位老师的艺术造诣更上一个台阶,“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口头禅更是家喻户晓。当然,是否挑大梁并不能来衡量丑角在剧中的重要程度及成功与否,萧长华先生一生多演配角,在台上经常是只有几句台词、几个动作,但仍被观众熟知并喜爱。这正是因为萧老所饰演的角色不仅调节了舞台气氛,也让观众在嬉笑中思考了人生。与以往丑角表演不同的是,现代戏曲表演时,为保证演出的规范性,所有演员的台词经过反复打磨,包括丑角,一经确定,在舞台上就不得随意改动,即使有所改动,也很难出现特别意外和惊人的“俏头”。因此,丑角便仿佛失去了大显身手的艺术空间,仅仅为了调节气氛说上几句调侃的话语,做上几个滑稽的程式动作,千人一面,在观众心中,他来过舞台,仿佛又没来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