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在职研究生论文,本文以兰州三线企业的环境污染与治理为主题,探讨 1960 年代中期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目的的国家工业化建设运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线建设是出于政治和军事考虑的一项战略决策,因而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没有成为三线企业布局综合考虑的因素之一,从而在一开始就留下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的隐患,之后兰州三线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污染问题,甚至旧的污染没有得到解决,新的污染又出现了。
第一章 仓促上马的三线建设
一、三线建设决策
1960 年代初期,国际国内环境复杂,我国面临着多方面的军事威胁。在东面,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侵略活动频繁,使战争步步升级,试图挑起新的战争,同时台湾当局妄图反攻大陆;在南面,1964 年 8 月发生的“北部湾事件”,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后,把战火引至中越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在西面,1960年以来,印度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双方摩擦不断,1962 年中印边界发生武装冲突;在北面,中苏关系不断恶化,1962 年发生了“伊塔事件”,苏联不断在中国北部屯兵。②我国处在美苏包围和印度、台湾当局反华的浪潮之中,战争因素日益增长。据此,当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等主要负责同志对复杂的局势做了最严峻的估计:“从最坏的可能出发,立足于早打、大打,立足于几个方面都来打”③。于是,备战因素成为三线建设决策的重要考虑之一。
此外,调整东西部工业布局、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不合理状况也是三线建设决策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1956 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中对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约有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地区,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④1960 年代初期,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毛泽东迫切要求改变东西部失衡的工业布局。三线建设初期,毛泽东就提出要做战备和长期建设的两手准备,三线建设要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问题。此外,1960 年底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从 1962 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一定的发展,第三个五年计划也着手制定,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64年 5 月 15 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重点研究了三线建设问题,做出了“集中力量,争取时间,建设三线,防备外敌侵入”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决策确立后,同年 8 月,部分沿海地区工业开始向西南、西北等内陆地区搬迁。
二、兰州三线建设
兰州处于西北三线腹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资源丰富,成为了甘肃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优先发展,重点发展重工业”方针的指导下,兰州成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建设工业城市之一。在苏联援建的“156 项工程”中,其中有六项是在兰州地区建设的,①这一时期构筑了兰州工业发展的基本框架。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到 1960 年代中期兰州工业基础已经初具规模。此外,在“大跃进”时期发展的一大批工程,经过 1962 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有的下马,有的直接关闭,这些半截子工程都存在利用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三线建设提供资源利用。兰州市有关部门随即对这些下马企业、关停项目进行全面的整合和腾空,使三线搬迁企业迁兰后能够很快地投入生产。②这些都为兰州三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兰州三线企业建设和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1964 年下半年,兰州三线建设在甘肃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框架内迅速展开,兰州市有关部门立即着手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对接一线地区企业搬迁工作,主要是项目的前期选址工作,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从 1965 年初至 1966 年底,兰州三线建设掀起了大规模建设高潮,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等部门的新建、扩建和搬迁项目都在加紧建设,兰州市的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扩建和新建了一批三线企业,这些企业是兰州三线工业的骨干和基础,主要有连城铝厂、兰州铝厂、兰化有机厂、兰新无线电厂、兰化合成橡胶厂等。③此外在国家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下,从北京、上海、天津、东北等一线地区迁来兰州一批国务院各部委所属的企业,这些企业是兰州三线建设的中坚力量,主要有兰州长虹电焊条厂、兰州长津电机厂、西北油漆厂、兰州矿灯厂、兰州真空设备厂、兰州轴承厂、兰州电力修造厂、兰州电机厂等(具体见表 1-1)。④通过在兰州原有工业基础上新建、扩建以及搬迁等形式,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兰州三线建设工业的框架形成。为了统筹兰州三线建设总体进程,1967 年 10 月 26 日兰州市成立了三线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工作。
第二章 兰州三线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
一、1960 年代兰州环境形势
1960 年代,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这一时期国家对待自然的态度还是一种“人定胜天”、“战胜自然”的改造型环境观。①兰州市的环境污染是随着兰州工业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出现的。20 世纪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期,当时兰州工业生产规模不大,污染物排放有限,除配合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建设了西固、七里河两个污水一级处理厂和一条纵贯市区的油污干管外,其它几乎是一片空白,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流入黄河,严重污染黄河水源。②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不重视环境保护,兰州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不能同步协调发展,已经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反而把“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当作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1960 年代中期,由于战备的紧迫性,三线项目的仓促上马,以及时代的局限和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线建设中众多具有污染隐患的工业企业没有太多的环境保护考虑。一方面,由于当时环境保护意识还没有出现,新中国的环保工作还没有起步。另一方面,随着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兰州城市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曾一度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兰州工业主要以重化工业为主,其中企业排放的气体对环境污染最为明显,一度造成兰州市区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整个城市烟雾弥漫,气味刺鼻,当时群众讥讽说:“兰州有三个一样,晴天和阴天一样,太阳和月亮一样,鼻孔和烟囱一样。”③此外西固工业区还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黄河兰州段的水体也遭到严重污染,水体中含油的平均值连年超过标准,酚、砷、汞、铬、氰也时有检出。
二、三线企业环境污染状况
随着兰州三线建设的不断发展,污染问题也随之加重。兰州三线企业污染主要以西固区为主,因其区域内布局的三线企业主要是污染比较大的石油化工工业。根据三线建设规划,1965 年化工部提出在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小而全、少而精的化学体系,因而兰州石油化工建设的重点布局在西固区,主要项目有化学肥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精细化工以及合成药品等化学工业。①而且西固区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兰州市区上风向和黄河兰州段上游,更加重了其污染。西固区三线企业污染主要以兰化化肥厂、兰州铝厂和西北合成药厂为主。
兰化化肥厂(国营 302 厂)位于兰州市西固区化工街北侧,是一家生产硝酸铵、尿素、浓硝酸及甲醇等系列产品的化工企业。1965 年 5 月,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纳入三线建设范围,兰化化肥厂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②由于工艺和设备落后,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煤粉炭黑废水,日排放量为 7.2 万吨,每年约有 3 万余吨煤粉随着 1600 万吨废水排放出来,煤粉炭黑浓度为 67.3 毫克/升,其中含有石油类、挥发酚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①最初,煤粉炭黑废水是不经沉淀,直接随废水排入黄河,造成黄河水体的严重污染。1970 年,兰化化肥厂在桃园五队附近修成一个占地面积为 60 亩的煤粉场,内建煤粉沉淀池,用以沉淀污水中的煤粉,沉淀后的煤粉用拉运方式陆续外运,以此缓解了煤粉对黄河的污染。②但由于晾晒场地狭小,绝大部分泥煤不经晾晒直接装车外运。加之附近道路年久失修、拉运设备简陋,导致撒漏严重,造成粉煤场周围严重污染。
第三章 兰州三线企业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 42
一、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纠纷 ................................ 42
二、各方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 ................................. 46
第四章 兰州三线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与评价 ............ 60
一、环境污染治理 ..................................... 60
(一)污染治理阶段 .......................... 60
(二)污染治理措施 ........................... 62
结语 ........................... 78
第四章 兰州三线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与评价
一、环境污染治理
(一)污染治理阶段
兰州三线企业的环境治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进行到全面开展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3-1977 年)。1973 年 8 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提出了“三同时”规定,即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的防治污染项目,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①从此,兰州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逐渐孕育并发展起来。这个阶段,兰州三线企业环保的主要内容是环境调查、环境评价和环境预测工作,以及开展以综合利用为主的治理“三废”活动。在这一时期,由于环境保护事业刚刚起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缺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