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阶段(1978-1984 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形势的变化,兰州三线企业的环保工作也在不断发展。1983 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明确指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要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②在这一时期,兰州各大中型三线企业,基本上成立了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监测机构。强化环保监测系统建设,完善监测网络。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和监测网络初步形成,同时把环境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③至此,兰州三线企业治理项目铺开。
结语
本文以兰州三线企业的环境污染与治理为主题,探讨 1960 年代中期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目的的国家工业化建设运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线建设是出于政治和军事考虑的一项战略决策,因而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没有成为三线企业布局综合考虑的因素之一,从而在一开始就留下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的隐患,之后兰州三线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污染问题,甚至旧的污染没有得到解决,新的污染又出现了。污染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为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使农作物减产,牲畜损失等。此外,由于三线企业多为重化污染,所排放的工业“三废”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威胁,使受污染地区的人口素质急剧下降。
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时代背景和治理技术以及其他层面的问题,兰州三线企业环境污染得不到及时解决,进而转化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导致矛盾冲突不断。面对“三废”污染,政府、三线企业和农民三个主体从各自角度出发,对“三废”进行了不同的认识,采取了不同的应对之策。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呈现出来的是各方利益的交锋和利益的平衡,环境污染这一根源问题却不断被淡化,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也使得三线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更加错综复杂。为此,兰州三线企业不得不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通过建设环境监测系统、建立健全企业环保机构与队伍建设、开展绿化工作、开展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措施进行治理,对企业的环境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而总体上环境污染状况却没有得到改善。环保意识薄弱、企业环境治理资金不足、环保技术落后等都是造成兰州三线企业环境状况并未得到好转的原因。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