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而言,在所有关于戴叔伦的研究成果中并没有关于其与佛教相关事迹的专门研究,但戴叔伦处于禅宗兴盛的中唐时期,文人与僧人交往风气炽盛。即使没有明证显示戴叔伦崇信佛教,但身处其间、耳濡目染,社会风气使然,戴叔伦的思想行为必定也受到佛教的一些影响。因此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这一角度对其行迹做相应梳理,希望能够对戴叔伦的思想、信仰状况做出勾稽,对其一生与佛寺有关的行迹和与之结交的隐士、僧人做出较为系统的考证。在材料的补充和完善的基础上也希望对中唐文人与僧人交往的实际做出有益的个案考证以资借鉴。本文所录戴诗以蒋寅《戴叔伦诗集校注》为底本,由于才力、时间有限,对待考诗作和伪作不加理会。有关戴叔伦诗作系年及生平行迹考证也多以蒋寅《戴叔伦年谱简编》为准,特此说明。
余论
“真诗人必不失僧侣心,真僧侣亦必有诗人心” ,尤其是在唐代这一文学与佛学双向融汇的盛世。佛教不仅给文学的创作理念、内容和体裁带来变化、注入活力,更为深刻的一面在于佛教的价值观已经深刻影响到文人的生活观念并渗透在其文学创作中。《全唐文》题颜真卿作的有《泛爱寺重修记》一文中有言:“予不信佛法,而好居佛寺,喜与学佛者语。人视之,若酷信佛法者然,而实不然也。” 此文是否为颜真卿所作此处姑且搁置不议,但这句话确实有助于了解唐代尤其是中晚唐时期文人对佛教的态度。颜真卿与戴叔伦生活年代接近,经历类似,也都好结交僧侣。“喜佛而不信佛,应该是包括颜真卿在内的大多数唐代文人士大夫对佛法的态度。颜与皎然,主要作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