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道德教育是我国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但是近年来产生了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冲突的道德行为,在面对这些道德冲突的时候,就需要人们快速地做出道德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研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多是从认知的角度,近年来才慢慢地重视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从情绪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或者是从情绪的强度等方面展开的。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一直没有定论,积极和消极目前仍存在争议,很少有研究从不同的消极情绪来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对于道德判断事件或者行为的选择也不一致,有人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有人用的是道德的五基准理论或者是“个人’和”非个人下”的道德困境,这些材料大多是从道德推理的角度展开的研究,本文将从道德直觉的视角进行研究。社会直觉模型认为在道德判断的一系列加工中,直觉加工是道德判断的最基本的过程。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判断是快速的无需努力的,凭道德直觉产生的,只有当各种直觉发生冲突时,才会伴随一个缓慢的、有意识控制的、需要努力才能产生的道德推理[1]。当人们对道德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是否存在道德直觉呢,情绪和认知对道德直觉判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一研究将丰富已有的道德直觉判断的理论,具有很重的理论意义。
.........
2.1 道德判断概述
为了验证情绪和认知都存在的情况下是否是相互竞争的关系,Greene 设计了第三个实验,此实验材料是“功利主义的困难的个人道德情境”和“非功利主义的困难的个人的道德情境”。因为“困难的”涉及高度的社会认知,“个人道德情境”包含强烈的情绪,所以被试在对这两种材料反应时,就会激活与情绪和认知相关的脑区。被试做出功利判断认知活动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认知必须克服情绪的作用才能做出功利判断。fMRI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做出功利判断较做出非功利判断时与认知相关脑区要活跃得多,这也就验证了实验假设,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认知和情绪是相互竞争的关系[16]。如果情绪优于认知就做出道义判断,如果认知克服情绪就做出功利判断。这三个实验研究相互衔接,逐步递进验证了情绪和认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两者相互竞争的关系。脑成像技术又提供了科学支持,更加证实了双加工模型。2.2 情绪的概述
对于情绪维度的划分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情绪的效价对情绪进行划分是比较常见的,将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正性情绪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积极情绪,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愉悦、兴奋的情绪,包括快乐、喜悦和愉快等;负性情绪是与正性情绪相对立的消极情绪,它会产生不愉悦的感觉,主要包括悲伤、厌恶、愤怒等。另外一种常见的分类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伊扎德是此理论的典型的代表人,他认为:基本情绪具有独立的内部体验、外部表情、神经生理机制,是先天形成的、生来就具有的,具有不同的适应功能。按照这些标准,伊扎德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指出人类的 11 种基本情绪,包括兴趣、痛苦、惊奇、厌恶、悲伤、愉快、恐惧和愤怒以及轻蔑、害羞和自罪感[18]。
第三章 四项研究 .............................................. 11
3.1 预研究.................. 11
3.1.1 预研究目的........................11
3.1.2 预研究方法..........................113.1.3 预研究结果................11
3.2 研究一.............................................. 13
第四章 综合讨论 .............................................. 20
4.1 道德直觉判断是存在的.............................. 204.2 情绪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 ....................................... 20
第五章 结论 .................................................. 24
第四章 综合讨论
4.1 道德直觉判断是存在的
道德直觉模型最早是 Haidt 提出的,他通过编制情境让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判断对错,被试能很快给出答案,却不能说明原因,于是他总结出个体在最初对道德进行判断的时候是直觉的,是无意识的,是不需要资源注入的,不需要经过努力就能实现的。本论文研究一是编制了一个 eprime2.0 的实验程序,道德判断任务和填充材料随机呈现,要求被试想象是在投硬币一样对出现的任务随机回答同意或者不同意,如果被试完全按照随机回答的话被试的正确率应该和 0.5 的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研究一的结果表明,被试的正确率显著高于 0.5 的水平,平均正确率是 0.844,说明被试在看到任务的时候,会受到无意识的影响,自动而快速地做出判断。研究结果证实了实验假设,道德直觉判断是存在的。人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有相关体验,当人们与他人接触的时候会形成“首因效应”,或者人们常常说“第六感觉”,当“首因效应”或者“第六感觉”与人的道德评价相关的时候,这其实就是道德直觉。4.2 情绪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
本研究就是根据 Hadit 的理论设计了第二个研究,目的就是证明厌恶、悲伤、中立情绪对道德直觉判断有没有影响,仍然是采用 eprime2.0 编写程序,是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增加了三种情绪启动,先通过中国面孔情绪系统的图片启动相应的情绪,再让被试采用随机回答的实验范式进行道德判断,实验结果表明厌恶、悲伤、中立情绪下被试的道德直觉判断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比较结果表明,厌恶和悲伤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中立情绪下的正确率,这是因为人们在厌恶的情绪下,道德标准变得更加严格了,对于不道德的行为就认为更不道德了,所以更能快速准确的进行判断。这和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Wheatley, Haidt(2005)等人通过多种厌恶启动的方法比如给被试闻难闻的气味, 让在催眠状态下回忆令人厌恶的经历, 其置身于肮脏的环境中, 以及观看令人恶心的视频等等, 结果发现厌恶启动会使人们的道德标准更严格,加深人们对不道德行为事件的谴责[22]。..........
第五章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情绪和分析思维对道德判断的测量得到以下结果:(1)道德的直觉判断是存在的;(2)情绪启动影响道德的直觉判断;(3)道德绝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影响对行为的道德评定;道德绝对主义使对道德行为的评定更加极端,道德相对主义使对道德行为的评定更加趋中;(4)分析思维启动(道德绝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会影响道德的直觉判断;道德绝对主义促进道德的直觉判断,道德相对主义启动削弱道德的直觉判断。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