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传统小学美术教学以经验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核心,这种线性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追求“标准化”美术人才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时代,传统教育模式在发散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逐渐凸现出来。“尤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美术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美育被纳入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教师应当通过美术教学和美术活动的开展来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不断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应当积极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造型技能,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与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融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基于以上,本文以发散性思维和小学美术教育发散性思维培养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及美术教学的特点,探索和构建了基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发散性思维培养的目标,对小学美术高年级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和整合,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形成了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规范和策略体系。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小学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丰富小学美术教育及发散性思维培养的相关理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对于相关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对发散性思维与小学美术教育发散性思维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及美术教学的特点,探索和构建了基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发散性思维培养的目标,对小学美术高年级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和整合,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形成了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规范和策略体系,最终促进小学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小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研究内容
发散性思维的内涵;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作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构成;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原则;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具体途径和路线。在本文研究的过程中,明确发散性思维的内涵,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及美术课程特点,构建基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创设针对性、实效性的美术教学策略等是本文主要突破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难点也是关键点。
.......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发散性思维的研究现状
一、发散思维的涵义
发散性思维是心理学家在对思维结构和模式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于 1918 年提出。1959 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创造力的品质》一书中对发散性思维进行了研究,其强调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并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将发散性思维看做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操作形式。1967 年,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以吉尔福特的研究为基础,发表了《横向思维法》一书,其认为,“相较于逻辑思维来说,横向思维往往更能够有效的促进新思想补充,这种横向思维形式就称为发散性思维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吉尔福特在《关于创造力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对发散性思维的概念进行了新的定义——发散性生产。具体来说,收到一个信息是新信息生产的前提,从信息来源多样性和数量上对逻辑可换性追求的一种信息发散性生产思维被称为发散性思维。1976 年,吉尔福特在《人类的智力品质》一书中对其提出的“智力结构三维模式”进行了完善,从操作、内容及成果三个维度对发散性思维进行了论述,将发散性思维归结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过程,强调了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的密切关系,从这个角度上,吉尔福特认为,“所谓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指的就是发散性思维②。”在西方心理学、脑科学等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英国学者托尼·巴赞提出了放射性思维的概念,包含“思想的爆发”及围绕中心点的联想两层含义。相较于国外研究来说,我国学者对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以国外研究为基础,我国学者对发散性思维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在《创造性思维理论》一书中对发散性思维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其认为“发散性思维即是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多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和成果与传统思维要有着本质的差异性,且不事先确定思维目标,即发散性思维更加灵活和自由③。”
........
二、发散性思维几种关系研究首先,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即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其本质是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的去思考问题,打破常规,借助于思维灵感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案。而对于发散性思维来说,其有着流畅性和灵活性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灵活的思考问题,打破固定思维或但意思为的限制。由此可见,发散性思维所具备的这些特征与创造性思维特征十分吻合,其他思维形式则不具备这种特质,因此可以将发散性思维看做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表现和体现。第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基础。上文中提到,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综合,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发散性思维,通过发散性思维来产生众多问题解决方案,之后以聚合思维来确定最优方案。由此可见,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开放性的发散性思维自由想象,才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问题分析,从而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用聚合思维来选定最优方案,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分析........11
一、具象与抽象的结合促进创新意象的生成.......11
二、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11
三、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12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式和要素....13
一、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发散性思维构成.......13
一)逻辑思维....13
(二)想象力思维...........14
(三)创新思维....15
二、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16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模式和途径....21
一、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发散性思维培养应有要素......21
二、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21
三、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教学途径.............25
四、案例分析——以《有趣的汉字》教学设计为例......31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模式和途径
一、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发散性思维培养应有要素
对于教师来说,其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实践者,同时也是课改的重要主体,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积极创新观念,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及新的学生观融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课改工作的发展,才能够保证教学的合理性。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将美术教育面向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方式,并调动课堂氛围,提升学生思维扩展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真正将教学的过程转变为师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教会要以自身的发散性思维意识和能力去感染和带动学生,在提升学生思维扩展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对于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来说,其是一个响应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灌输的过程,面对学生的响应,教师应当予以反馈,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的审美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充实自身,以此来做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保障。能够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的快乐,放松身心,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展开身心,快速投入到课堂情境中,实现寓教于乐,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
总 结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通过知识创新才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知识创新则需要立足于教育,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铸就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就目前来看,国际教育界十分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小学美术教学以经验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核心,这种线性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追求“标准化”美术人才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这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本文立足于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以发散性思维培养为中心,研究了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原则、教学模式及具体途径,得出结论如下:
(1)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