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研究在总结归纳幸福感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环境友好行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相关文献的前提下,以收集到的446份有效样本为基础,探讨在国家森林公园语境下,游客的可持续行为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随着党的二十大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与发展方向,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国家公园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2],在这一基础上努力实现多方共赢也是一个重要目的[3],主要体现在达到保护目的的同时让游客也能够开拓视野、愉悦心情[4-5],并且针对社会发展而言,能够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周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6]。最终,不仅可以改善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还可以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7]。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公园建设的目标,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随着国家公园体系的逐步确立,森林公园也遵循着其发展方向和内在要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指引。2006年,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专用标志正式启用,至2021年底,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达881处[8]。以自然为主导的空间类型的国家森林公园,是森林公园的最高等级,在承担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责任的同时,也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休憩、疗养、文化娱乐、科研等方面的优良环境[9]。森林公园作为我国开发生态、山地和康养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阵地[10],不仅让游客获得了视觉上的愉悦体验[11],还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积极情绪和幸福感[12]。
1.2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研究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研究问题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和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地展开实地调研,探究旅游者可持续行为与幸福感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要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的影响。
本文研究共包六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与实践意义,之后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并设计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探索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从而提供全面、系统的视角。
第三章: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并给出了相应的模型假设,构建文章的模型框架。
第四章:研究变量的设计与测量。针对模型中的相关概念,梳理已有的量表,整理出调研问卷,选择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和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地。
第五章: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对于收集数据进行样本统计后,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问卷中的各量表结构检验,运用多层回归进行模型假设检验。
第六章:结论。汇总整理文章模型检验结果,分析总结文章结论,阐明文章的缺陷与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旅游者幸福感
2.1.1旅游者幸福感的内涵与分类
幸福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精神感受,人类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幸福[28]。幸福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反映了人的情感、心理特点。在现有研究当中,幸福感包括了丰富的内涵和结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旅游者幸福感是旅游研究中幸福理论的扩展。
主观幸福感是在认知和情感上对于生活的整体评价,是在快乐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关于幸福感的定义,Cantril强调了认知因素的重要性,指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用来评估对于生活质量是否满意[29],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个体在情感上的感受,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当积极情绪超过消极情绪时就是幸福的[30],这更加强调情感因素的重要性。通过结合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有学者提出主观幸福感在保持正性和负性情感的相互平衡的同时,也包含了个体对于自我升华状况的认知评价[31]。由于主观幸福感以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为依据,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的总体感受,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主观性、相对稳定性和完整性[32]。
从实现论的角度出发,心理幸福感是指人与真实的自我和谐一致,在行动中表现出的个人潜能。与之相比,心理幸福感是一种不受个人主观意愿影响的客观事物,在其精神功能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我体验、发展和提升来实现对个人内部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并实现人生意义[33]。有学者指明心理幸福感并非简单的物质享受等短暂的快乐给予的,反而通过自我实现影响,体现了自我价值。心理幸福感倾向于与能够使个人成长的事情或活动有关,并且与人们乐于迎接挑战和与之付出的意愿有更紧密的联系[34]。
2.2可持续行为
2.2.1可持续行为的概念及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兴起,国际社会也逐渐认识到了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紧密联系。21世纪以来,可持续旅游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Connell等学者将可持续旅游作为新时期的研究热点之一[64],关于可持续旅游的本质,有学者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来诠释,有学者从维护并促进当地环境资源以及文化完整性来诠释。有关可持续旅游的研究,其核心目的是确保达成环境资源与文化完整性,且能为旅游区居民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关于可持续旅游的研究,学者们不断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具体表现在可持续旅游与科学技术、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目的地营销等方面[65-68]。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将可持续旅游定义为对当前和未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承担全部责任,同时满足游客、行业、环境和东道国社区的要求。Zhang和Chan提供了一个更基于资源的定义:“可持续旅游被描述为一种资源驱动的旅游创作哲学,以人类对增长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形态和全球背景为关键构建模块”[69]。与上述大多数可持续旅游的定义一致,可持续旅游的目标是在解决当前环境、社会和经济需求之间实现平衡,同时不放弃子孙后代的利益[70-72]。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关于可持续行为的相关研究产生了多样的概念定义,从广义上讲,环境行为是指可以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或促使其进行保护的行为,Hungerford将其表述为“环境负责任行为”,代表个体或群体解决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行动[73];Stern从行为意向和行为影响的角度提出“环境意义行为”,强调行为者的环保动机和对环境造成影响,是否为改善环境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变[74];Crosby等学者提出的“环境关心行为”是通过有意识节约稀缺资源、购买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等方式表现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75];Kollmuss提出“亲环境行为”,是个体最小化环境影响的行动[76],Juvan和Dolnicar认为是个体在为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时表现出的道德责任,并将环境可持续旅游者定义为在当地和全球层面上不破坏相关环境的个人[77];
第3章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 17
3.1研究假设 ...................... 17
3.1.1可持续行为与旅游者幸福感 ................. 17
3.1.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效应 ................ 18
第4章 研究变量的设计与测量 ............... 23
4.1问卷设计和量表构成 .......................... 23
4.1.1问卷设计说明 ..................... 23
4.1.2可持续行为量表设计 .............. 23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27
5.1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7
5.2量表的信度检验 ........................ 29
5.3量表的效度检验 ........................ 29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所有被调研的游客中,在性别分布上,男、女占比分别为44.8%和 55.2%;在婚姻状况方面, 58.1%为未婚,41.9%为已婚;在年龄分布上,以19-30岁为占比最高的年龄层, 31-50岁占比为33.2%,18岁及以下占比为4%,51-65岁占比为1.3%,65岁以上占比为0.2%;在文化程度上,本科所占比例最多,达到49.1%,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学生达到36.3%,专科学生9.9%,高中及以下占比为4.7%;就月收入而言,10000元以上的群体占比达到54.3%,为占比最多的人群,收入在6000-10000元区间内的群体达到20.9%,2000-6000元群体范围内占比达到13.7%,2000元以下的则为11.2%;从旅游同行人数的数据分析,大多数人选择1-2人同行,占所有同行人次的46.6%,其次3-5同行的游客占41.7%,6-9人同行和10人以上同行的游客则较少,分别为7%和4.7%;在出游同伴的选择方面,主要是与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外出,分别有43.7%和48.7%,另外有5.8%是单独外出,在游玩次数方面,每年到自然类景区游玩次数达到5次以上的群体所占比例为45.5%,3-5次的群体所占比例为34.8%,1-2次的则为19.7%;从职业分布来看,企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例最多为51.8%,学生占17.7%,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9.6%,农民占5.4%,个体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