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研究立足民族村寨核心吸引力的保护,从原住民感知体验视角出发,根据地方理论,以民族村寨地方性感知为研究对象,以雷公山典型 25 个苗寨作为调研地,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同时引入潜在冲突指数PCI,探讨了雷公山典型苗寨旅游开发过程原住民地方性感知的维度、水平和内部差异及影响因素、机制。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为“美好生活”服务的幸福产业。人们对更深层次异域“他者”文化的体验与追求从未止步,民族村寨逐渐成为大众游客旅行选择的热门目的地,而其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景观格局和地方性要素是重要的吸引物。
近年来,特别是近 10 年来,在各级政府、旅游企业的大力助推和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下,民族村寨旅游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涌现了像西江苗寨、朗德苗寨、肇兴侗寨等民俗风情浓郁的地方。作为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分支,民族村寨旅游在促进民族地区居民增收致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文化生态保护等多方面效果显著,成就非凡,“西江奇迹”、“朗德模式 ”、“肇兴样板”就是例证。民族地区自带景色宜人、民风淳朴的基因,发展旅游是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但在全球化的扰动下和旅游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民族村寨原真的、传统的地方性元素发生了变异,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原生的民族符号和民族文化面临消解危机。同时,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中忽视了自身的地方性建设,“千村一面”,民族村寨旅游赖以生存的“地方性”正在逐渐丧失,大大影响访客的原真体验和原住民的地方认同、功能依赖、情感依恋。因此,民族地区的地方性研究对于指导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选取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群落——以西江苗寨等知名村寨为中心的雷公山典型苗寨作为案例地,基于几点考虑,一是雷公山典型苗寨处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茂林之中,历经千百年演变,凝聚着丰富灿烂的苗族文化,底蕴深厚,地方性保存较为完整。另外,这些村寨处于不同的旅游发展周期和区位,数量众多,特色明显,符合本研究需要。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在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中,多数的研究从传统民族文化的具体要素展开,比如民宿、节庆以及技艺等,但很少从地方要素的差异展开研究。本研究以地方性作为视角,以地方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等作为依据,探析旅游发展以后民族村寨原住民的地方性感知差异,总结归纳出民族村寨特有的地方性特征变化趋势与影响机制,折射旅游带来的综合影响,丰富民族地区地方理论、旅游影响等理论。
1.2.2 实践意义
地方主体挖掘、整理民族村寨所具有的地方意义的符号,以此来助推旅游目的地根据自身特色,开发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助推民族村寨地方性旅游资源的整合与修复,构建起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开发框架,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
同时,将原住民群体地方性感知的内部差异可视化呈现,为政府等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为旅游政策的精准分类施行、旅游影响的科学准确评估提供参考。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等平台,以“民族村寨旅游”、“地方性感知”等为关键词,对国内外知名期刊、重要硕博论文进行检索、查阅,追溯到 1999 年,共计 679 余篇,发现其中关于地方性感知的论文较少。同时,对所能查阅到的文献进行阅读,了解民族村寨旅游与地方性感知研究相关的前沿及学术动态,得到研究的创新视角,并明确研究的具体主题,找到民族村寨旅游与地方性感知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民族村寨、原住民
贵州省民族村寨多是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生活栖息场所,一般指少数民族村落。但民族村寨的概念界定尚有分歧,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无论是原有的或是新建设的,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形成的稳定聚居体(黄海珠,2009;肖琼,2013)即“民族村寨”。第二,民族村寨是具有一定历史与文化要素以及民俗在特定区域内具有显著特色的村寨[4]。第三,民族村寨是指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共同的自然人组织生活,有共同的生活服务设施、文化风俗、利益关切等的自然或行政村[5]。民族村寨就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保存着聚落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
近年来,部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趋势良好,甚至逐渐代替了传统产业,成为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传统的民族村寨演变为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旅游村寨是在原生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结合体[6],特有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旅游村寨的吸引物[7-8]。张晓萍提出,民族旅游主要以当地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产品化的旅游活动或旅游体验对民族文化形式及内涵进行更新和诠释,为旅游者提供民族旅游经历的一种吸引物[9],是传统村寨在旅游活动介入后逐渐转变为原始居住地和接待游客的栖息地”[6]。
本研究认为民族旅游村寨是原生的民族村寨在资本、权力等主体影响下逐渐转变自身功能,并提供相关旅游服务的少数民族村寨。原住民是指民族村寨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具有本地户籍,生于斯,长于斯,且长期生活在民族村寨,人、户统一,区别于旅游发展后出于经商、工作、婚姻等原因外来迁入暂居或定居人群。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民族村寨旅游及影响研究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民族村寨因文化的特殊性和脆弱性而备受关注,相关研究呈现一定的聚类特征,集中于民族村寨旅游基础性理论、市场需求与开发、资源评价、发展模式、发展对策、社区参与、发展影响等方面。
学者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关注旅游对民族村寨的影响。民族村寨旅游影响的研究主要涉及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如从生计变迁的视角旅游发展前后民族村寨生计的策略、资本以及结果的变化过程等[16]。也有研究旅游对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影响方面的研究[17-18]。如杨慧通认为认为旅游能改善民族地区经济条件、打破原有的封闭状态、并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族群认同得到增强,并推动文化再生产[19]。
国外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民族旅游、乡村旅游以及文化旅游视角下展开研究。史密斯在《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中描写了旅游对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居民生活等带来的各种影响[20。在 Susan 的研究中,他以 Wales 为例,认为旅游可为民族迁移提供强大的动力[21]。在旅游影响的研究中,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是个热点,以社会文化影响与居民态度感知为重点。如 Martin Oppermann发现发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也能改变当地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22]。Michael D Smith 等研究美国乡村旅游地原住民的态度及感知,认为旅游发展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原住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23]。
在旅游开发这方面,西江苗寨旅游规划、社区参与起着主导作用,需如何协调政府与旅游公司等各种矛盾,该作者提出限制政府主导权力,引入企业和社区主体等利益相关者协调会更好[24];从经济学、人类学出发,孙美璆等研究了西江“政府主导型”旅游开发模式,认为政府的推动和旅游制度等是重要原因[25]。
图 2 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Butler,1980)
...............................
3 研究区概况、理论构建及研究设计 ........................ 11
3.1 案例地选取依据 ................................... 11
3.1.1 雷公山苗寨的典型性 .......................... 11
3.1.2 研究的可行性 ................................ 11
4 旅游影响下原住民地方性感知分析 ........................ 20
4.1 原住民地方性感知主成分分析 ....................... 20
4.2 原住民地方性感知总体水平 ......................... 22
4.3 原住民地方性感知差异分析 ......................... 23
5 结论与建议 ................................ 32
4 旅游影响下原住民地方性感知分析
4.1 原住民地方性感知主成分分析
对 29 个关于雷公山典型苗寨居民地方性感知的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剔除因子载荷小于 0.50 的 PP03(我认为这里的村寨景观(如山水田园、小桥流水)很有特色),PP13(我认为这里的生活场景依然原汁原味,是我小时候的记忆再现),PP18(我认为苗族古歌、飞歌等音乐具有地方特色,是因为我平时就喜欢唱或听它),PP26(我认为在这里生活、居住是非常幸福的)后,KMO 值为 0.903,Bartlett’s 球形度检验值为 10536.406(df =900,P<0.05),通过检验,表明该数据非常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以最大似然法萃取因素,以最大方差因素法旋转,萃取了 5 个特征值大于 1 的公因子,累计解释方差 60.51%(表 5),达到了社会科学对累计解释方差的要求(60%)[53]。如表 5 所示,公因子 F1 主要解释了 PP19、22、20、16、24、23、25,这些反映了居民对雷公山典型苗寨符号、文本的题项,因此,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