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普者黑村居民的生活满意状况进行为期 6 天的调研。同时运用数理统计的方式,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 IPA 法三者联合成为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并结合访谈材料分析总结了普者黑村居民满意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旅游给民族村寨带来发展契机
在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兴起始于上世纪80 年代,至今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的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秀丽的自然景观、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被认为是各地区的主导产业。其中民族村寨旅游既具有农村特色,又具有民族特色,它的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当地传统的产业,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民族村寨旅游吸引了众多投资商的关注,很多地方将旅游与扶贫结合起来,成为改变民族落后地区贫困状况不可缺少的途径,民族村寨旅游的兴起给民族村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普者黑旅游发展成为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的主要因素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业对普者黑产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例如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普者黑的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同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普者黑旅游开发至今任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旅游者的增多,以及旅游开发等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中水资源污染最为严重;由于当地居民的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当地的民族气氛日益淡化,商业气息严重;旅游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需求并不一致等。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当地农民和地方社区缺乏话语权,且利益分配的不均衡,致使当地居民与政府、开发商、景区之间的矛盾重重。因此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居民的主体地位,使居民在当地旅游发展中真正受益,旅游才能快速协调有序地发展下去。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近年来,虽然许多学者对旅游者满意度和旅游感知因素、评价模型等方面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目的地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普者黑村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确定和筛选出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指标,试图建立目的地居民生活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分析。
二、实践意义
本文从普者黑村居民为角度出发,以居民生活满意度为基础,提炼出当地居民生活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找出居民生活满意度较低的指标,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对居民的管理更人性化。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旅游社区
1985 年,墨菲首次提出旅游社区的概念,他认为旅游社区可以作为资源进行销售,并且居民可以因此受益。我国对于旅游社区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例如黎洁和赵西萍(2001)认为旅游社区通过人文资源或自然资源等同样的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并且居住地理位置较近,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群。王新建、郑向敏(2003)认为旅游社区是指位于旅游景点或风景名胜区的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群,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村庄、居民区或街道综合系统。蒋艳(2004)认为旅游社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聚集在旅游区内的一个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形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活动复合体。
总之旅游社区主要包括常住居民或外来租住的居民,或者分为从事旅游的居民和未从事旅游业的居民,以及当地的社会组织。其基本特征是:一是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二是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和环境,三是居民从事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旅游活动。
二、民族村寨
徐永祥(2000)认为民族村寨是民族聚居地,有地域、人口、组织机构和文化等要素构成,可认为是由一定数量的居民构成,具有一定的内部互动和文化力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金颖若(2002)认为民族村寨是有一定悠久的历史,由一个到多个民俗事项或一个到多个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典型的村寨。刘婷(2002)认为是一个具有一定地域传统文化保护价值的村庄,其生活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能够有机的结合。彭朝蓉(2005)认为民族村寨具有区域性,能够展示本土原生态,是现实生活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结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卢彦红(2010)认为民族村寨是一个有着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村庄,是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载体,是进行民族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地。徐国麒(2011)认为民族村寨在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且在某一区域内具有典型性的民族特征。田敏,邓小艳(2013)认为民族村寨可以看作是特定文化旅游的最佳物质载体,是一个民族或该区域景观的缩影。综上,本研究认为民族村寨是以少数民族人群居住为主的村落,拥有一定的历史,在民族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上具有自身特色的村寨。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国家推行的“股东至上”的公司管理理念,其开始主要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企业的伦理管理和社会责任为出发点。1984 年,Freeman 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美国先行者,从所有权、社会利益、经济的依赖性三个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这一定义逐渐成为社会上比较公认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90 年代以后逐渐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旅游研究中,主要以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开发商、旅游企业、旅游协会、本地居民、本地商户、旅游者等)的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作为研究的角度,是伴随着旅游可持续的研究进行的,只有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使之达到平衡,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才能健康的发展。
二、满意度理论
对于满意度的研究,最初来源于美国学者 Cardozo1965 年对顾客的投入、期望和满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到了 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0liver、0lson 和 Dove等人对顾客满意度提出“期望不确认”模型,认为顾客的期望是衡量满意度的标准。总之满意度是顾客对某一产品好服务的主观期望与实际感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愉悦或失望的心理状态。满意度应用于旅游领域最早是 1978 年 Pizam 等人对游客满意度的研究,探讨的是游客出行前的期望到出行结束后的旅游实际感知的心理比较结果。目前我国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偏多,而对于社区居民的满意度研究偏少且尚不成熟,我国对于旅游社区居民的满意度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利益分配,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以及旅游发展对其生活影响的感知等方面。对于社区居民满意度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设置李克特量表,将满意度划分为 5 个层次,用模型的形式解释并说明问题。
.........................
第三章 普者黑概况....................... 19
第一节 普者黑旅游区概况...........................19
一、普者黑旅游区地理区位...........................19
二、普者黑环境状况.......................20
第四章 普者黑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分析.................35
第一节 普者黑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分析方法........................35
一、因子分析法............................35
二、层次分析法......................35
第五章 各指标的 IPA 分析结果............................56
第一节 政府与企业行为.......................56
第二节 社区基础设施状况..................59
第六章 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及相关建议
第一节 影响普者黑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一、旅游项目单一,季节性明显
普者黑在长期发展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旅游产品,首先是山水旅游观光产品,主要打造荷花品牌;其次是民族节庆旅游产品,主要是利用火把节和花脸节等节日的时间点。由以上两者衍生出了游船水上项目和农家乐等旅游产品。
普者黑的荷花景观以及多数节庆活动的举办主要集中在夏季 6、7、8 三个月,由于景观季节性变化较大,到了秋冬季节植被凋零,景区的观赏性大大降低;而游船娱乐项目主要是欣赏山水风景和打水仗活动,整个行程大约历时 1 个半小时,除此之外普者黑不再有娱乐活动;农家乐产品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吃、住阶段,即使偶尔会有游客要求晚上进行篝火晚会,观看民族歌舞表演,也仅仅只是看个热闹,并未参与其中。由于旅游项目的一,即使在旺季游客的停留时间基本不会超过两日,所以当地居民的收入和工作机会大打折扣。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局限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普者黑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的调查访谈,以社区满意度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旅游发展当中普者黑村居民的生活满意状况,并对旅游发展中如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主要结论可归纳为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