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上讲,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键也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只有教师有信仰才能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走得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什么能够实现,从而让大学生坚定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求,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绝对的政治清醒和定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谎言谬论,敢于批判各种错误的政治言论、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做到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结论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论文从当前学界对于精准判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量化研究不足和现实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现象,得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研究有待加强。
论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修订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和访谈提纲,以大连理工大学本硕博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角色认知”、“责任规范认知”、“责任结果认知”、“社会责任态度”、“社会责任意志”、“责任践行倾向”、“责任践行方式”和“责任践行能力”八个题项调查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得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积极向上,但也存在社会责任规范认知不足、社会责任认同功利化和社会责任知行脱节的问题,原因是社会责任教育重视不足、社会责任教育缺乏保障、社会责任教育实践资源缺乏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不成熟,此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还受到了个体特征、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最后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和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践行的教育对策。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文章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原因、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相应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对策进行了探讨,总体而言受样本范围和自身学术素养的限制,论证还不够充分,对策分析还比较片面,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的地方。例如,文章对社会责任感的内化机制进行了具体研究,没有横向对比分析大学生家庭责任感、公共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的得分情况,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增加大学生对不同客体的责任感情况的对比分析,判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薄弱方面,有利于精准施策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另外,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调查样本选择范围较小,可能存在区域局限,今后可以将调查人群覆盖到更多高校和地区。调查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会产生一定的统计样本偏差,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研究,确保研究结论更加符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这将成为我今后学术生涯的新起点和新动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