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大转变,也必然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并渗透在其生活、学习和思想道德的方方面面。因此,分析帮写教育论文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征、存在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引导途径,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价值取向; 引导途径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即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作出相应的选择。”[1]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对该时期特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大转变,也必然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并渗透在其生活、学习和思想道德的方方面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04年度重大委托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对全国各地11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众多特点,并且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征、原因以及引导途径,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征及存在问题
1. 主体性人格凸现,但“唯我主义”明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为当代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觉醒和凸现创造了外在的条件和机遇,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个体人格被赋予了更多的尊重和自由。当代大学生强调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要求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大胆追求个体利益和个人需求,普遍凸显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对全国11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表明:46.7%的大学生认为其人生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无疑,这种主体性人格的增强表明当代大学生正走向理性与成熟。
但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独生子女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生主体之后,“唯我主义”的价值观念在大学校园内逐渐蔓延。有些大学生在行为上越来越趋向自我,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片面注重个人的利益,而置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于不顾。“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唯我主义”思想被极少部分学生奉为人生信条。调查显示:3.9%的大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代大学生更强调个性、自由和利益,而忽视集体,纪律和义务,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所下降。
2. 务实观念普遍,但功利思想严重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更为务实进取。充分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每个个体生活幸福的重要意义,推崇通过自我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只有从社会需求出发,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才能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考研”、“考证”、“寄托(GRE和TOFEL)”成为许多大学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当代大学生不再视追求金钱为“不齿”,而是视勤劳致富为人生幸福的重要物质基础。这种务实观念的增强从总体上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但其背后隐藏着部分大学生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表现在知识的价值取向上,当代大学生往往重视易较快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学科,而轻视回报周期相对慢和不显著的文史哲学科、基础自然学科,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为突出。在就业的价值选择上,当代大学生更多地趋向物质条件安逸舒适、收入丰厚的岗位,对社会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相对淡化。调查显示:对于问题“假如你已在发达地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国家需要你到欠发达地区去服务”的回答,只有18.6%的学生表示“无条件服从”,54.2%的大学生表示“有条件服从”,15.0%的大学生表示“不服从”,11.1%的大学生表示“无可奈何”。在入党动机上,调查显示:尽管46.6%的学生认为入党是因为“自己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41.2%的学生“相信共产党有能力为自己为人民带来幸福”,但认为入党是“为了个人的发展需要”)(39.5%)、“既为自己,也为人民”(32.9%)的比例明显提升,而且,认为入党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总比例只有24.4%。在人际交往上,交往的目的性和效益动机也日趋明显,使友谊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上海“有65.1%的学生认为社会上逐渐滋生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加重了部分大学生在择友时的功利心态”[2]
3. 宽容心态增强,但是非观念弱化
伴随全球化和由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整个社会正以更加宽容的态度接纳一切积极进步的东西,在倡导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允许多样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当代大学生文化宽容心态的形成。大学生宽容心态的普遍增强不仅有助于人际间的沟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还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开放的、理解的心态特征,打开更为开阔的视眼。当代大学生对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大都能给予认同和接受,即使自己不认同,也不反对别人接受,不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和价值观念去评价和要求别人。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认同婚前性行为,有52.3%的人表示“可以理解”,18.5%的人表示“正常行为”,另有18%的人表示“说不清楚”,仅有11%的人表示“道德堕落”。但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文化和价值观中的先进与腐朽、精华与糟粕等,却由于自身价值观念的模糊或认识水平的不足而缺乏应有的鉴别意识和是非观念。尤其对西方文化,更是推崇有余而分析不足,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某些假、丑、恶的社会现象,或消极悲观,或冷淡漠视,缺乏应有的思考和辨别。
4. 竞争意识普遍,但合作意识不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法则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导向,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社会现实和价值标准。社会竞争使当代大学生敢于参与竞争,勇于接受挑战、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寻求更好的发展。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竞争意识”(74.4%)方面的自我评价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同时,少数大学生部分误解了竞争的本义,不能正确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辩证关系,认为竞争就意味着排斥一切利益相关者,通过排斥别人的办法来获取自身的竞争优势,造成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不少学生为此陷入“情感困惑”,甚至影响了身心健康。
二、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也成为促使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根本转变的最深层次的推动力。在看到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重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它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例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性特点易使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一切向钱看”,“能挣会花”等物欲主义观念渗透大学生的头脑,成为他们人生追求的目标;相反,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等却在头脑中淡化了。极少数大学生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不良行为;又如,对市场经济中商品概念和等价交换原则的滥用,也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奉献意识的缺失和功利思想的蔓延。
2. 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
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中西文化的交流变得更为广泛和深刻。当代大学生作为“网上一代”,其接受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速度和途径比以往更为快捷和宽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渗透到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和斗争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显得更为激烈。部分大学生由于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故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和信息传媒的影响下,迷失了自我,不能正确地将新思想、新观念与封建渣滓、外来糟粕区别开来,以至在价值观上出现问题。
3.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的不足
大学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毋庸质疑,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滞后、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理论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方式单一,作为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德育课,更多的局限于“我说你听”的“灌输教学”模式,师生间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互动和思想沟通,结果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置若罔闻”;价值观教育缺乏系统的评价机制,德育课中普遍的考试记分评价往往导致大学生重理论的死记硬背,轻实践行为,知行不一的现象大量产生;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对青年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这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4. 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从总体来说,大学生仍然是一个走向成熟的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阶段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极为关键的时期。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成熟性也影响到他们正确价值取向的树立,在价值追求上经验性和模仿性很强。在其价值取向中,真正属于自己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成分不多,而是常常跟随社会或周围“流行”的观念和趋势,以此作为自己价值行为选择的标准,缺乏理论上的真正内化,甚至产生“拒斥理论”的极端倾向,必然导致其在价值取向上的盲目。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有效引导
1. 继续致力于社会大环境的优化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大大增强,思想和行为也会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致力于社会大环境的优化能够从深层次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社会土壤。优化社会大环境,其任务就是努力促进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进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有效遏制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惟利是图行为;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净化社会风气;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解决社会发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