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1问题的提出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信息革命成功实现了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整合,形成了一个多元且立体化的信息传播网络。极大丰富的信息资讯通过这一强大的传播网络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传播信息的剧增催生了许多问题。一方面,人们可能疲于接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辨和梳理的能力,长期形成麻木盲从的心态,常常被传媒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一些不规范、缺乏自律的传媒单位所传递的信息中可能包含过多色情、暴力等负面消极的东西,极大的影响人的身心健康。面对信息爆炸、信息疲劳、精神污染、传播焦虑等前所未有的危机,人们开始一筹莫展。
而从另一个纬度上看,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大众传媒来获得信息和知识,对信息乃至媒介的依赖程度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任何一个社会人都不可能脱离信息的传播网络而独立存在。美国的罗杰·菲德勒(RogerFidler)教授认为人们已经习惯性地在生活中利用多种形式的媒介,并且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对媒体的依赖使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现实世界和媒体世界。“现实世界”就是我们直接与他人、事件联系的世界,即我们直接生活其中的世界。“媒体世界”指的是媒体向我们展示的世界。
人们从“现实世界”中获取过许多的经验和知识,但这并不能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全部。人们更需要依赖媒介了解世界、获取经验和知识。而“媒体世界”却不会完完全全地呈现给人们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非但如此,“媒体世界”的诸多信息还容易使人们不自觉失去对现实世界的情形认识,进而成为媒体的盲从。因此,摆脱这种被媒体所左右,在媒体建构的世界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的状态,摆脱“现实生活”距离人们越来越远的危险,需要一种正确的方式来控制这种情况。但究竟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何种角色去接触、面对、讨论由这个多元多层次的媒介网络提供的信息?这正是人们应该也必须学习和提高自己媒介素养的原因。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使人们正确对待并合理使用媒介为我们提供的信息,在驾御信息的同时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
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媒介传播最为广泛的受众。一方面,媒介不仅给大学生营造了现实生活的图景,影响着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发展以及知识技能的增长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琴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对信息获取的渴望使其成为媒介消费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社会阅历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媒介及其传递的信息往往产生严重的误读、误用以及被其严重误导。可以说,大学生是媒介信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它们更容易被信息局限在所谓的“媒体世界”里,造成与“现实世界”的脱节并最终酿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我们在不阻止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的前提下,需要从训练内在素质来弱化污染信息的影响—那就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最终需要从了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入手。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的目的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在校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机会和途径都大大增加。作为一个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使用与认知状况究竟如何?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从媒介接触与利用、媒介认知和媒介评价三个纬度,在宏观上了解和把握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探讨影响大学生媒介接触、利用和评价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差异,着重对这种差异的表现进行描述和分析,旨在找出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使用和认知方面所存在共性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求能从整体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1.2.2研究的意义1.2.2.1理论意义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是在媒介素养概念的指导下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展开的。媒介素养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本研究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素养的内涵入手了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的认知结构理论加以探讨分析。借助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去实践和丰富这些。
参考文献
〔1〕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
查.新闻记者,2004 (5) 16-19
C2)鲍雪松.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7(9):75一77
C3〕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现代传播,1997 (1)
C4〕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C5〕陈文敏.信息时代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当代教育论坛,
2005(10):59一60
C6〕陈先元.大众媒介素养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C7〕陈燕.对高校学生传媒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四所高校为例.
河北大学学报,2005 (3 ): 11一19
C8〕陈佑荣.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新闻知识,2005 (12 ): 50-53
C9〕丁莉华.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江苏高教,2007 (5): 151一152
C10〕董云飞.媒介教育—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新课题.辽宁教育研究,
2006(7):34一36
C11〕杜忠锋.对我国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今传媒,
2006(8):63一64
C12〕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C13〕胡忠青.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论坛,
2005 (2):162一165 〔14〕蒋宏.关于现代传媒教育的思考.新闻记者,2003 (9): 18一19
C15〕李混.媒介素质教育与中国.国际新闻界,2003 (5): 38-43
C16〕李月莲.外来媒体再现激发文化认同危机.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 C4)
C17〕林爱兵,王希华.面对当代受众:媒体的素养教育.科学新闻,
2003(24):19一22http://www.51lunwen.org/shcbx/
C18〕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C19〕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6 (3): 61一63
C20〕柳萍,柳云飞,邹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解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中文摘要 6-7
ABSTRACT 7-8
1 绪论 9-20
1.1 问题的提出 9-10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11
1.3 文献综述 11-20
2 研究设计 20-25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0
2.2 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20-22
2.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22-23
2.4 研究方法 23-24
2.5 创新性 24-25
3 调查概况和样本分布 25-26
3.1 调查地概况 25
3.2 样本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