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区域经济论文,本文首先对 2012-2018 年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进行测度并描述其时空演变特征,然后从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两个视角分别讨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覆盖长江流域内的 9 省 2 市,贯通东中西三大区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21.34%,却承载了全国 46.2%的人口,创造出超全国 40%的国内生产总值,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一些高速低效和不合理的增长模式使得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严重,湖泊面积大量萎缩,长江岸线、港口使用不规范的问题突出,高污染型产业占比较高,污染物排放基数大。2016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长江经济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原则。2018年,党和国家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五个关系,坚持以生态和环境保护为导向,走高质量发展之路。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长江经济带要坚持并落实三个“主”,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不断上升,占比从 2016年的 52.4%提高到 2020 年的 54.5%。可以看出,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增多,有力地推动了疫情影响下的经济恢复。而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跨界服务性强、要素流动快、产业关联度高等属性,可以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延伸产业价值链。根据韩峰(2017)①等学者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细化劳动分工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法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效率提升的共赢。高洋(2018)①等学者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产生异质性溢出效应,能够极大的推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有何影响和作用?又可如何利用该现象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绿色协调发展?这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最先由 Greenfield(1966)②提出。Browing 和 Singelman(1975)③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性特点,具体包括金融、保险行业等等。Gruble 和 Walker(1989)④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只是中间投入要素,并不可以直接消费或者直接产生效用。类似地国内学者钟韵、阎小培(2005)⑤也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无法直接被使用,而是服务于其他企业(如制造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企业等等)的生产活动。王群英(2014)①从服务活动和服务功能两个方面定义生产性服务业:从服务功能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只是作为一种中间媒介,不直接用来消费或产出,它从企业内部分离独立而来;从服务活动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一般通过为其他生产企业提供有用的市场信息、资金融通、原材料或产品运输、商务等等,从而有利于其他生产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运行,故生产性服务业一般可以划分为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等。
部分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产生的原因进行考察。 KeebleD、NachumL(2001)②认为,一方面集聚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集聚带来的学习效应也会促进企业发展,带来进一步地集聚。Stein(2002)③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形成相同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而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又反作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使得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信任加深,从而对集聚产生影响。王翔(2011)④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因素有对外开放水平、人力资本、需求规模、政府参与程度和信息化水平等。盛龙和陆根尧(2013)⑤从行业和地区两个角度研究认为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知识密集度、需求程度等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起到了重要作用。陈建军等学者(2009)⑥通过分析全国地级市数据,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受到城市规模和知识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具有地区异质性。李子叶、韩先锋和冯根福(2015)⑦通过门槛回归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吸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重要原因是政府根据城市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打造适合城市发展的产业环境。YizhouW 等(2018)⑧分析中国杭州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位于中心商务区并呈现向郊区扩散的空间演化规律,并指出中心商务区的高地租成本和居住郊区化、城市改造、政府的激励政策和城市规划是引起这种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图 1.1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正向效应分析
一、规模经济效应
Goldstein and Gronberg(1984)①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上的专业化集聚会使得人力资本、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要素集聚,从而推动制造业生产规模化的发展并形成规模经济。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为达到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上下游的企业在地理分布上趋向集中。大量生产性服务企业倾向在在同一个地区选址办公,基础设施、信息、生产设备等要素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加强行业内企业间的联系,缩短了供给与需求双方之间的距离,而且还有效降低了广告支出、寻找服务等交易成本,并且随着生产性服务人员的熟练水平的提升,学习效应产生并发挥作用,进一步降低相关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分工合作,将污染外包给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及网络运营化等特征的第三方,企业能够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污染控制体系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单个企业减少污染控制的边际成本,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集聚区域范围的整体环境质量。科学技术和研发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聚便于集聚地实验室和研发设备的共享,设施的使用频率增加,其固定成本得到分摊,企业的经营成本下降,加上工作人员相互学习的机会增多,易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业的治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聚,相当于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即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来降低单位投入,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集聚过程的深化也使得一些绿色经济发展要素如人才、知识信息等的集中,这将有利于地区知识存量的增加和绿色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了绿色经济效率水平。
二、技术和知识外溢效应
Keeble 和 Wilkinson(2000)①认为人力资源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流动会促进资源和技术的隐性变动,推动整体进行学习,进而使得企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周鹏(2010)②通过大量实践数据也证明这个“整体学习过程”能够有效促进聚集区内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提高自身在价值链中地位。根据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和巴格纳斯科的新产业区理论,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与技术密集性的属性,并且其属性在企业之间得到快速的交流和发散。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负向效应分析
一、集聚过度效应
产业集聚过程实质是企业等要素在空间上不断集中,这种集聚程度上升意味着集聚区的企业等经济主体数量不断增加,企业对各类生产要素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从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促使城市快速的扩张。但根据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可知,在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的情况下,外部经济效应会逐步递减直至消失,其中资源和环境是抑制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层面:一是随着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多,根据供求定理,此时的要素的价格会随着需求的增加而迅速上涨。二是集聚规模的扩张所产生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而由于“搭便车”的情况愈演愈烈,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越来越低,使得节能减排等技术的研发日趋减少,因此制约了生产技术改善进程,从而抑制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席强敏(2015)①也认为这种过度集聚的发展模式不能很好的合理利用集聚区内的比较优势和自然资源等,易出现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集聚拥挤效应
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存在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当各要素的比例关系逐渐接近合理水平时,经济活动的发生往往会不断带来更优的结果;而当这种合理比例关系被打破,即各要素的比例关系逐渐偏离合理水平时的时候,经济活动的发生往往会带来非最优的结,即在比例失衡的情况下则会产生拥挤效应。产业集聚初期,大多数要素的数量水平偏低,这时产业集聚活动的发生一般会提升这些要素的数量水平,从而使得这些要素相对于另一些数量相对比较固定的要素的比例逐渐趋向合理水平,从而带来更优的经济结果,具体表现为规模经济且集聚效应的优势也不断增大。而随着集聚持续发生,这些要素的数量水平不断上升。最终当产业集聚进入过度阶段,一些要素的数量水平过于偏高,使得其与另一些数量相对比较固定的要素的比例逐渐由合理水平向不合理水平演变,最终带来非最优的结果。即过度的集聚导致规模效应减少,产生集聚拥挤效应,对绿色经济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常见如不断上升的要素价格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污染物集聚增加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等。因此这些拥挤效应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