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知识溢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俱乐部特征的机理分析 .......... 15
第一节 我国区域知识存量及经济发展特征的演变趋势 .............................15
一、绝对差异的比较 .................................. 15
二、空间演变的趋势 ............................... 18
第四章 知识溢出的中国经济增长俱乐部现象实证......................... 24
第一节 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24
一、空间权重 ................................... 24
二、Moran's I(莫兰指数) ............................. 26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49
第一节 结论........................................49
第二节 政策建议 ................................50
第四章 知识溢出的中国经济增长俱乐部现象实证
第一节 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从以往检验区域空间变量的相关性的文献上来看,就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检验在建立任一个空间模型尤其求解空间俱乐部模型上均是首要问题。空间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是否存在互动关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没有采取进一步模型建立行动的必要了。关于空间统计学里面的众多相关性衡量指标而言,Moran's I 是非常年轻的一个,由澳大利亚统计学家帕特里克·莫兰提出,有狭义(全局)的指数和广义(局部)的指数之分,所以在进行相关性检验之前笔者首先要对涉及到的相关重要概念进行深入阐述,最后进行我国区域的人均GDP 的空间自相关的检验。
一、空间权重
首先要介绍的概念是空间权重,空间权重这一个原本起源于地理学的概念,如今却非常广泛的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而在经济学的计量经济学中被集中的使用和研究,多数被承载于行政区划区域空间的各类数据信息上。从空间地理上来讲,没有大小只有远近,所以两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用是否重合的权重来表示,而多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就形成了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权重矩阵是计算Moran's I 的基础。其公式如(4.1)所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1)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的结果,可以清晰的看出之前预设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俱乐部现象明显,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聚敛效率较高,而中部则相对较低。在考虑了空间相互作用后,更加证明了我国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并且在区域内相邻省份之间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也就是说一个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空间距离相邻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强的相似性或受其影响较大。
(2)本文重点考察了由知识溢出技术扩散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区域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带来的收敛性,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基本证实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强正相关性,即得出的结论显示省际之间的技术溢出会显著的推动区域内各省的的经济增长收敛,同时,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实证分析结果的横向比较上看,多数证据支持知识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也存在这强收敛性,也为之前一些中外学者对研究提供了相符的证据。
(3 从区域之间的实证分析角度上看,本文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即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聚敛特征存在极大的相似性,西部地区则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反,显示出俱乐部发散。另外,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三种形式的技术,
即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进口贸易(M),都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 R&D 和 FDI 形式的知识存量对区域经济的收敛有促进作用,但是进口贸易形式的知识存量却抑制了区域经济的收敛,这与预期不符,原因可能是因为进口商品带来的“竞争效应”(特别是高新技术水平的产品)进口数额的增加会减少国内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和垄断利润,从而打消企业对于高新技术的创造积极性,抑制创新减缓区域经济的增长和收敛进度(邢孝兵,2018)。从域际经济发展的收敛效率上看,三个区域的收敛速度也是参差不齐,但基本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从东到西,渐次变慢,结合俱乐部收敛和发散来解释就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中也遭遇到了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马太效应现象。这是因为东部地区各省域之间的创新活动和创新交流活跃、科技创新人才流动频繁,创新效率较高;虽然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基础较弱和经济实力的限制,交通运输的制约,科技创新投入有限和创新环境不佳,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了创新效率较低,不利于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