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企业管理论文格式、企业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组织内-外部合作网络间关系及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日期:2021年12月1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73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11301508342929 论文字数:33563 所属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企业管理论文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从社会网络理论出发,以组织为单位构建组织间研发合作网络以及组织内部发明人合作网络,提出组织内部发明人合作网络中心势和结构洞数量对组织嵌入外部研发合作网络中心位置的作用机制,以及组织内部发明人合作网络、外部组织间合作网络两个不同层次的要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运用固定效应的负二项回归模型和全球无人驾驶技术研发组织的专利数据进行假设检验。


1   绪


1.1   问题提出

创新是科创组织延续生命不断发展的动力,如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只有能够持续创新的组织才能保证拥有足够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闭门造车”与知识时代的形势不相匹配,研发合作模式逐步向开放式转换,对外合作推动合作关系跨越组织边界,创新逐渐向网络形态发展,逐渐形成了由内部发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所构成的的双层次合作网络。内外部合作网络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外部特征,在学术界受到了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就合作网络如何提高创新绩效的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

当前的研究大多仅在单个层面开展。一方面,关注组织内部发明人合作网络的学者强调组织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对创新的重要性:内部合作网络是发明人在研发科学技术过程中形成的关系链集,知识在内部合作网络中转移、共享与创造形成技术创新。支持组织内部能力理论的学者认为创新产出效率不仅受制于组织资源基础,也受制于发明人之间分工的合理性与配合的协调性,发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会直接影响知识在团队中转移速率与整合效果[1-3]。另一方面,网络理论学派学者认为外部合作网络位置是组织重要的社会资本:最早在1991年Freeman提出外部组织间合作网络概念[4],解学梅(2010)认为外部组织间研发合作网络是指组织与其他创新行为主体,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咨询机构等通过交互,所构成的具有知识溢出、知识转移和相互学习特征的创新知识链集合[5]。资源基础观理论强调组织资源是稀缺的,也是不可模仿或被替代的,组织资源对创新绩效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价值。外部研发合作网络是组织间知识和信息流动的通道,与其它组织建立联系才能获得自身需要但又被其所控制的资源。外部研发合作网络中心位置是最为开放的异质性知识资源入口,帮助组织获得先发的信息优势[6-9]。在中心位置的组织由于可见度更高,因而更容易获得其他组织的信任与尊重;在研发合作网络中结构洞也是难得的“好位置”,它赋予了组织视野优势与控制优势[10],对组织的创新绩效影响深远[11-12]。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第一,本文以组织为单位,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知识基础观和吸收能力理论等相关概念,从多层次视角探究组织内部发明人合作网络、外部组织间研发合作网络以及组织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探究组织占据外部研发合作网络中心位置是否会受到组织内部发明人合作网络结构的影响,再分析组织在外部组织间研发合作网络中的位置对组织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以及内部合作网络中心势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最后讨论外部组织间研发合作网络位置在组织内部网络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建立基于双层次合作网络的整体理论框架,从而明确内、外部研发合作网络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第二,本文以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的无人驾驶技术相关专利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组织内外部双层次合作网络模型。分析各组织内部合作网络结构特征、组织在外部研发合作网络中的位置特征以及组织的创新绩效,运用网络中心势与结构洞数量指标对组织内部合作网络整体特征进行分析,运用中心性指标对组织在对外合作网络中的位置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通过实证检验组织内外部研发合作网络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验证理论假设。

1.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从多层次网络视角分析组织内部合作网络结构对外部合作网络位置形成的作用机理,不仅能进一步地了解组织网络位置的演化机理,也揭示了不同层次研发合作网络之间的关系;另外本研究考虑到内外部合作网络要素对组织创新绩的交互作用,建立同时包含三者的综合理论框架,以进一步完善组织创新绩效提升的动力机制,弥补了现有单层次网络研究和多层次网络定量研究薄弱的欠缺。

本研究将实证检验结果与组织研发管理实际情况相结合。首先从组织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本文研究的组织内部发明人的研发结构对组织网络位置的影响机制,可以作为组织占据优势网络位置的直接有效的方案,协助组织合理布局对外合作关系,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占据其所需要网络位置的目标;另外,本文进一步完善了创新绩效提成动力机制,不同于单层次的合作研究,本文强调组织应该合理规划组织内部合作与组织对外合作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之间平衡,进一步优化内外部的合作网络的匹配程度,通过整合以达到二者对创新的最佳促进作用效果。同时,本研究结果也可以为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到组织之间的差异性,根据组织自身的特征给予有针对性的创新政策指引,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促进创新成果产出,强化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2   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组织内发明人合作网络结构概念与特征

社会网络的组成元素包括某种特殊类型的社会关系以及通过该种关系联系起来的结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学领域逐渐渗入了与社会学相关的理论与概念,社会网络成为解释由经济组织或社会团体构成的复杂网络现象的有力工具[17]。在网络化时代,各组织逐渐从单纯的对立竞争走向了竞争合作,并通过网络相继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和创新活动,从而获取到持续化的竞争优势。

社会网络理论强调网络中成员会根据彼此之间的差异有差别分配分布在网络中的资源,作为社会网络中主要的分析要素之一,网络结构主要包括节点位置中心性、整体网络中心势、结构洞等。位置中心性可以代表某个节点在网络中的权力与地位;网络中心势体现着一个网络围绕着网络中某些特殊节点而构建起来的程度,结构洞则更为关注与自我联系的结点之间的关系模式[25]。这些网络结构特征体现节点间联结关系以及社会资本是如何支配网络中资源流动的,网络结构的相关属性必然会制约或影响发生在社会网络中的创新活动。知识基础观理论中指出获取知识是组织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前提,同时也依赖于组织吸收能力,即组织所具有组合知识的潜能;新知识的获取是以组织所在的外部组织间研发合作网络为源头,但知识的组合潜能则更多取决于组织内部发明人研发合作网络的运行。

在组织内发明人是创新活动的行动者主体,发明人个体间的合作关系体现在发明人网络结构特征之中。不同发明人所具有的知识或技术等资源都有所不同,其在网络中所建立的关系的数量也大不相同[90]。发明人之间的异质知识驱动着资源再网络中流通。可以看出组织发明人本身及发明人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组织可获取网络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也会影响到组织的决策过程与结果[91]。知识信息作为发明人网络中的非物质资源,发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声是在连接依附于不同发明人身上的知识,创新本身是对现有的知识元素进行整合与重组,组织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价值往往决定了组织的竞争优势。Yayavaram 和 Ahuja 在研究中指出,企业的知识库既是获取新知识的基础,又会影响组织的学习能力,这一系列影响最终会作用在组织未来的知识获取和应用过程中[92]。


2.2  基本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发展,最初是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布朗(Brown)根据结构的研究所提出来的,但当时布朗的社会网络理论研究还较为简单,主要关注不同人文背景之下,网络成员行为的差异以及文化的产生和发展[97]。自七十年代开始,社会网络理论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Wellman作为社会网络理论成熟时期学者中的代表,提出了更为全面的社会网络理论。在布朗所做的研究基础之上,他提出社会网络的包容性非常强,不仅可以吸纳社会中无论是以部门、组织、国家为单位或者是以其中不同的个体或是行动者为单位所建立的彼此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或者联系,还能够涵盖一系列的社会关系或者是社会联系,远远超过了人际关系的范畴[98]。社会网络理论中指出社会网络之间存在着相对明显的差异,因为网络中包含的行动者不同,行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术等资源也不同,行动者之间所建立的关系的强度、类型、方向以及密度也不大相同。多方面的异质性差异推动网络中的信息等资源在各个行动者之间流动传递,因此社会网络理论解释了不同网络中以及同一网络中不同的行动者获取到的资源的差异与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网络是密切相关的。

网络关系和网络结构是社会网络理论中两大主要的分析属性,该理论强调网络中成员会根据彼此之间的差异有差别分配分布在网络中的资源,社会网络中的联结具有依赖性。关系属性更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联结关系,根据社会联结的密度、强度、对称性以及规模等要素来说明行动者特定的行为过程。结构属性则着眼于网络参与者在网络中占据的位置,着重讨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行动者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来的社会结构。社会网络理论中的社会资本理论与结构洞理论有助于本文来论证社会网络间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对组织产生的影响。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3   研究假设 .......................... 19

3.1   组织发明人合作网络结构与组织间研发合作网络位置 ............................. 19

3.2   组织间研发合作网络位置中心性与组织创新绩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