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希望在认真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以求能够为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公用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准日上新高,对供水、供热、供气等城市公用事业产品需求也急剧增加,对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而长期以来,效率低下一直是摆在我国城市公用事业行业面前的主要问题,公用事业供给仍显不足,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如何科学评价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绩效逐渐成为备受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城市公用事业行业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仅不利于企业认识自身不足,致力于改善管理提高服务,更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
城市公用事业与公共福祉休戚相关,保障公共产品供给,满足社会公众基本需要,服务城市居民是城市公用事业供给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决定了对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的绩效评价与一般性竞争性企业不能一视同仁。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的公益性属性要求企业不能一味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客户、社区、环境等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成为利润市场的奴隶,同时,城市公用事业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也不可单纯追求公益目标而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演变成市场化改革的倒退。因此,有必要提出区别于一般竞争性企业又适合于我国经济环境和市场背景的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操作框架。绩效评价的科学性是评价结果有效的前提,同时又取决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方法的科学性。对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的绩效评价要立足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对企业综合性的评价,既要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目标,又能为监管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因此,本文希望在认真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以求能够为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公用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研究内容及框架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七章:
第一部分为绪论内容,主要写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及框架、国内外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绩效评价文献综述以及研究创新等。本文首先指出城市公用事业行业效率低下问题是制约公用事业发展的根源,进而提出应构建适宜于城市公用事业行业的企业绩效评价理论方法和整体框架。通过文献梳理,本文发现目前对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系统性较差,因而提出要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针对性的绩效评价操作框架。
第二部分是关于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现状、成效及还存在的问题。市场化改革是城市公用事业领域改革的主要方向,有必要梳理目前的改革现状并指出目前仍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后文中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
第三部分是基于对城市公用事业的经济特征的分析和理解,具体阐述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联及影响机制。城市公用事业具备显著的特殊性,这是由其所具有的技术经济特征所决定的。通过进一步分析城市公用事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特征,能够厘清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其与企业的关系。
第四部分是从理论上研究了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和体系构建,并具体阐述了这套评价办法的实施步骤和操作事项。本章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和理论的发展过程及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绩效评价实践之后,详细构建了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介绍了目前绩效评价的常用方法,为后文实证研究的分析研究做了理论支撑。
第五部分是通过实证的方法对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上市公司 2015 年的综合绩效做出评价,并进行必要的分析。本章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具体阐述了本文构建的操作框架及介绍的评价方法的详细运用,对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企业展开了评价。
第六部分是从经济环境、公司治理等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综合绩效的因素。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章从经济、环境、治理等多角度出发,验证了影响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综合绩效的其他因素。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建议及论文不足和展望。文章租后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全文整体框架图如下。
.............................
第 2 章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展及问题
2.1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取得进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产权上看,多数城市公用事业行业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在企业内部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电力、水务、供气等领域多家企业已成功上市,开始利用外部治理机制来改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此外,我国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渐渐由国有资本全资运营向控股股东转变,提高了国有资本的运用效率,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给城市公用事业企业公司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越来越多的民营公司也开始进入该行业,一定程度了促进了行业间的竞争,推动了企业效率的提高。虽然诸如供水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公用事业仍然维持着区域垄断的市场格局,但其建设和运营方式也逐渐多元,常见的有特许经营、公私合营、民间独资等,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从监管上看,多数城市公用事业都实现了监管和被监管的分离。在市场化改革之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是由政府统一管理,公共部门“既当球员又当教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城市公用事业的全面供给,促进了社会公平,但同时完全靠自我约束的监管机制也带来了供给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市场化改革开始之后,我国供水、污水处理、供燃等多数城市公用事业实现了监管机构和被监管企业的分离,基本的监管体制和监管框架开始建立,一些有效的监管方法和手段(比如阶梯定价改革和市场准入制度)也已经开始形成。
从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上看,我国部分城市公用事业的定价机制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改革之前,为保障消费者利益,我国的城市公用事业基本采用成本加成法进行定价。由于缺乏科学完善的成本监督机制,实际成本与现实定价存在较大出入,无法引导企业进行“控本增效”,而且由于价格压缩严重,也造成了部分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经营亏损严重,政府不得不进行大量的财政补贴以弥补亏损,反而给政府的财政负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改革之后,我国在征求社会广泛意见之后,开始逐渐实施阶梯定价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城市居民的节约意识,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的盈利状况。
............................
2.2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来,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改革时间较短,深层次利益固化严重,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城市公用事业投资主体还比较单一,民间资本进入仍然存在天花板 。目前,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依赖政府资金和机构贷款情况比较严重。根据 2015 年中国城市建设年鉴中披露的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来看,国外资本及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力度不高。具体来看,投资资金的三大主要来源是地方财政拨款、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分别占比 29%、26%和 28%,而其余的来源方式占比很小。地方财政拨款和国内贷款的资金之和占了半壁江山,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有限,尤其对引入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的动力不足。此外,地方财政拨款过重会给地方政府支出带来较重负担,多数城市公用事业投资平台公司本质上仍是以国有资本为投资主体,或者政府担保进行贷款,而民间资本要么由于市场地位处于劣势难以进入或者因为规则制定没有吸引力而不愿进入,社会资本的巨大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城市公用事业的资金不足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后续乏力,不利于推动城市公用事业的稳定发展。李克强总理强调 “万亿市场待民资”,只有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导,才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本。
..............................
第 3 章 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析...................14
3.1 城市公用事业技术经济特征...............................14
3.1.1 垄断性.........................14
3.1.2 网络性.............................14
第 4 章 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24
4.1 企业绩效评价及发展.....................................24
4.1.1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发展演化...........................24
4.1.2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发展历程...........................26
第 5 章 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41
5.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41
5.2 评价指标筛选.....................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