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公共安全管理论文格式、公共安全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策略思考

日期:2022年03月0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495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2231010033139 论文字数:42566 所属栏目: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48

5.1.1 美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48

5.1.2 新西兰的农业改革和科技创新.......................... 49

第六章 提高 J 省 B 县粮食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6.1 改进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6.1.1 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

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并严以贯之,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人,明确耕地保护责任划分,加强县域级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离职后的审计,耕地保护要终身追责。二者,着力稳定耕地数量,对永久基本农田实施划定并采取特殊保护。三者,积极提升耕地质量,为农民全面普及“深耕配深松、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等科学强化地力建设的措施,推广改良中低产田耕地土壤并培肥,使县域内农田都能达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四者,严格做好占地(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管理,对非农以外建设占地做好耕补平衡,亦即“占多数补多少、优先补而后占、占与补地力质量相当”,例如剥离基本农田的耕作层土壤用于补充农田的开发利用等。最后,强化农田水利、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做法如: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灾害天气预报预警等,提升作业便利度及防灾/减灾能力。

6.1.2 发挥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

以“科技兴粮”为引领,以“良种、良法、良田”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探索符合县域特点的科技兴粮之路。一是“良种”,即县域政府应鼓励引导育种企业创新科技、提升竞争力、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积极选育符合“高产、优质、多抗”等特性的优良粮食品种,积极推广提高良种覆盖使用率。二是“良法”,即县域政府应积极施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让耕其田者都能“买得起”;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要广泛宣传推动先进适农技术,例如水稻机插秧、小麦精量播种、肥水精准运筹等,让耕其田者都能“用得好”。农机与农艺的默契配合,粮食的产量、质量、效益都上来了,既高产又稳产,粮食安全则有了稳定保障。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在广泛研究国外保障粮食安全和国内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评价、粮食安全政策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 J 省 B 县粮食安全管理现状,运用基于熵权的 TOPSIS 方法分析了 J 省 B 县粮食安全管理水平的层次,指出了 J 省 B 县在粮食安全保障管理策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粮食安全管理水平先进国家和国内粮食安全发展先进的市、县的发展经验,提出了提高 J 省 B 县粮食安全管理水平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B 县粮食安全管理情况:从对 J 省 B 县粮食安全基本情况梳理分析可以看出,J 省 B 县对耕地的保护较为严格,近五年年 J 省 B 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没有明显变化,农村总人口、农业从业人数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素质也在结构性下降。B 县平均粮食年产量为 93.43 万吨,粮食单产也没有较大变化,区域内谷物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流通水路较为发达,粮食补贴主要面向生产环节。B 县的粮食安全情况没有明显的缺点,粮食安全水平较为一般。

J 省 B 县粮食安全管理水平处于中下游位置,主要影响因素是粮食生产管理水平,一是农业部门缺乏前瞻计划和资金支持,随着城镇化进程,耕地资源不断在减少,但农业部门耕地保护投入资料不足,耕地保护的水平不高,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J 省 B 县内没有大型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人才少,粮食生产科技水平较低。因相关农业人才的缺失和农民农业素质培训不到位,导致高技术到位率不足,农田水利、粮食烘干等配套设施薄弱,财政投入保障支持力度不高。二是财政部门因财政状况对农业补贴投入力度小,粮食补贴政策种类较少,粮食作物保险覆盖率还需提高,保障程度低。

2、政策建议,一是要落实和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想方设法提升 J 省 B 县粮食生产能力,要以“科技兴粮”为引领,以“良种、良法、良田”为目标,建设县域特点的科技兴粮之路;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建立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制度;发展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种粮大户,鼓励家庭农场等新型粮食主体实现现代化、专业化、效率化的生产与经营。二是要加强粮食质量管理,健全粮食调控机制,将质量检测监管的范围覆盖至粮食“生产、收购、入库、出库和入市”全过程;三是要整合仓储设施布局,适度调整储备规模实施。建设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创新地方粮食储备机制;四是建设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集“储备、生产、加工及市场”一体化的县域粮食供应链模式;要以“新技术、新产品、大品牌、大企业、多支持”为指引,积极拓宽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以“建设用地、交易税费、流通输运”等惠利支持在县域内培育一批粮食批发市场,引导其开展“储运分级、流通加工、配送、电商和期货”等现代服务。五是强化粮食安全理念,加强责任制度建设。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系统、科学、完整”的自动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