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心理学论文格式、心理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开放性人格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关系心理学分析: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日期:2020年04月0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565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03281034234547 论文字数:35584 所属栏目:心理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研究心理学论文,本次研究对开放性人格及其子维度与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以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分别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综合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开放性人格整体和抑郁不相关,但其子维度对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或负向预测作用。此外,不同的开放性子维度除了对抑郁有直接影响外,更多是通过不同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对抑郁有间接影响。具体来讲,幻想开放性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预测抑郁,情感开放性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完全中介作用正向预测抑郁,行为开放性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完全中介作用负向预测抑郁,思辨开放性通过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完全中介作用负向预测抑郁,价值观开放性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完全中介作用负向预测抑郁。验证了本文的部分假设,并完全支持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以往大多研究中开放性人格和抑郁不存在显著相关或相关方向存在争议,是因为开放性人格对抑郁有双刃剑作用,应从开放性人格的子维度水平考察其和抑郁的关系。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几年,明星或普通人因抑郁症自杀的事故频发,相关新闻备受瞩目,这些使得抑郁症及抑郁进入公众视野。由于其危害,抑郁一直也都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表明,抑郁不仅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学习与人际交往,而且与吸烟、酗酒、攻击等不良行为密切相关。抑郁症患者中有 10-15%的人面临自杀的风险,自杀率在所有精神障碍中居首位。世界卫生组织 WHO 估计到 2020 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抑郁症会为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都带来不容小觑的损失和伤害。而当今经济发展迅速,互联网和电子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及诸多相应的问题,这些都使得各方面的压力增大,抑郁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Holden, 2000),研究者对我国大学生抑郁情况的调查发现,约 30%甚至高达 50%的大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抑郁。然而,目前抑郁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抑郁的素质-应激理论(diathesis-stress interaction)不是一种具体的理论,它是一种解释抑郁现象的理论框架。最早由精神病学界提出,1963 年 Bleuler 和Rosentha 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素质-应激相互作用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是由于病人本身的素质性因素与环境应激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但这里的素质性因素只局限于基因等生理方面的因素。后来,抑郁理论也开始借用这种模型来解释抑郁的发生,现已成为解释抑郁发生和持续的有力的理论框架。Monroe和 Simons(1991)认为,是应激因素和素质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抑郁的产生,其中应激因素指消极生活事件,而素质因素指个体的易感性,主要包括归因方式、自我、应对方式、人格等。考察应激因素、素质因素与抑郁关系的研究已有很多,大部分研究发现导致抑郁的因素主要为消极生活事件尤其次要事件,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归因方式,较低的自我评价、自尊、自我效能感以及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的外向性和较高的神经质水平,以及消极应对方式。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试图在我国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上海,以开放性人格为自变量,以与开放性人格及抑郁都关系密切的认知应对方式即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作为中介变量,从子维度水平分别考察大学生开放性人格的几个子维度和抑郁的关系,以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对具有不同水平开放性人格的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及质性研究,深入探索开放性人格本土化的情况,以及其与抑郁之间关系的具体机制。

本研究首先有助于阐明开放性不同子维度对抑郁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澄清开放性人格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其次,De Young(2006)等研究者认为开放性相较于神经质而言更有可塑性,且开放性水平通过培训可有所提升,因此本研究在实践上可促进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的抑郁进行预防、治疗和干预,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过好大学生活,减少由于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等带来的伤害;最后,本研究将通过质性研究进一步厘清开放性人格的内涵,丰富开放性人格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开放性人格、抑郁的相关研究

2.1.1 抑郁的相关研究

关于抑郁的影响因素,Monroe 和 Simons 等人提出的素质-压力理论认为,抑郁障碍是由素质性因素和压力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素质因素主要是认知心理因素,如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归因方式、认知评价等;压力因素则是各种社会刺激,如突发事件和日常压力事件等。Monroe & Simons(1991)认为,素质和压力之间存在三种关系:首先,素质和压力都是抑郁产生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其次,素质是抑郁产生的唯一必要条件,相对于素质因素来说,压力是影响较小的因素;最后,抑郁产生的唯一必要条件是压力,良好的素质并不能避免抑郁的发生。由素质-压力理论可以发现,单一因素无法全面解释抑郁的发生,启示我们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常见的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因素有性别、生活事件、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遗传因素等。

性别差异:相关研究指出,在抑郁的发生率上女生较男生偏高,相对于男生而言, 女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面对应激性事件时容易束手无策,且女生具有某些特定的抑郁易感因素,如: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自我价值感低,缺乏自信等。另外,男生在面对应激性生活事件时要么选择压抑负面情绪,要么通过体育锻炼等方式发泄情绪,这都可以减少抑郁情况的发生,而女生容易在面对应激性事件时哭泣,更容易诱发消极情绪。

人格因素:对于抑郁与大五人格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与抑郁呈正相关。亢莉(2004)的研究显示,抑郁的发生有一定的人格基础,抑郁大学生的人格类型是内倾不稳定型。内倾不稳定的个体倾向于封闭自我,不主动甚至不愿意与人交往,只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易焦虑、紧张,适应能力较差,更易引起消极悲观的情绪。然而一个外向活泼的大学生更容易抵御抑郁的侵袭。彭瑛等人(2003)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神经质、精神质两个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内外倾维度得分明显低于正常组,这说明神经质、精神质可能是抑郁症的易感人格因素。
...........................


2.2 开放性人格与抑郁以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2.2.1 开放性人格与抑郁的关系

大多研究发现开放性人格总体水平和抑郁多为不显著相关(Harkness et al.,2002; McCrae, 1991),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二者相关,但他们对于相关方向的研究结果却充满争议。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开放性是抑郁的保护因素。Meiran 等人(2011)认为,观念狭隘、僵化(开放性低)的人比那些观念更灵活更广阔(开放性高)的人可能更难以适应,因此而更容易抑郁。Whitbourne(1986)研究发现经验开放性显著预测角色灵活性,因此认为,经验开放性高的人可能有更低的抑郁水平。Duberstein(1995)研究发现,经验开放性低的人有更高的自杀风险,因为情感压抑、认知固着、行为减少,严格限定的自我概念减少了对角色、功能等变化的适应能力。这些也是抑郁的风险因素,即开放性高是抑郁的保护因素。De 等人(2006)研究了经过 6 个月治疗的 599 名重度抑郁症患者后发现,经过治疗抑郁水平降低后,开放性也有所提升。Williams 等人(2009)认为高开放性的人面对压力有更好的弹性,更少的交感反应,甚至还会有更多的积极情感,而地开放性的人面对压力的不良影响更脆弱。

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开放性和抑郁正相关。Gjerde 和 Cardilla(2009)认为开放性和脆弱有关,因为比较关注内在自我,这可能涉及对内在冲突的关注和觉知,从而导致抑郁。Costa 和 McCrae(1992)认为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抑郁,因为开放的个体体验着更强的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Barford 和 Smillie(2016)研究发现开放性水平高的人有更频繁的积极和消极情感的共同发生。

图 2-1 开放性人格子维度、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抑郁关系的研究模型图

............................


第三章 开放性人格与抑郁关系的量化分析.............................15

3.1 研究方法......................................15

3.1.1 研究被试......................................15

3.1.2 研究工具...................................15

第四章 开放性人格与抑郁关系的质性研究...............................29

4.1 访谈对象.............................29

4.2 访谈提纲设计...................................30

4.3 研究步骤...........................30

第五章 讨论....................................40

5.1 大学生开放性人格、抑郁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整体特征..................40

5.1.1 大学生开放性人格的整体特征.............................40

5.1.2 大学生抑郁的整体特征................................40


第五章 讨论


5.1 大学生开放性人格、抑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