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政治学论文格式、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公职人员腐败的心理动机与治理机制——基于 00个忏悔录的实证思考

日期:2021年12月3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2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12211710279492 论文字数:28555 所属栏目:政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政治学论文
的阿谀奉承。出于一种对权力和金钱的畸形认知,这部分腐败人员会将自身掌握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的公权力错误的认知为自己私人所有,这种错误的权力认知将通过权钱交易等方式外化出来,这些腐败官员虽然不缺钱,但又不愿意将手中权力“无偿”为他人使用,特别是使用对象为拥有较高经济能力的企业家、老板等,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一定的交换过程才能彰显自身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腐败心理动机的治理机制 .........................34

(一)强化人员管控机制,主观心理约束腐败欲望 ...................34

(二)加强公众廉洁教育,社会心理约束腐败欲望 ...................38

(三)警惕递延权力蔓延,监管亲属约束腐败欲望 ...................39

(四)强化监督惩处机制,政治生态约束腐败欲望 ...................40

论 .................42


三、腐败心理动机的治理机制 


(一)强化人员管控机制,主观心理约束腐败欲望

1.严格录用机制中的心理测评

把好公职人员入口,严格公职人员录用机制,我国公务员录用始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由此保证了“公务员录用有着客观依据和标准,在考试成绩和结果面前任何人不得有丝毫特权”[65]。但不能仅仅关注应试人员的学历、政治面貌等外在条件,应进一步严格公职人员录用阶段的心理测试,用于职业心理测试的试卷应聘请专业心理学人员进行设计。当前许多职业心理测试面临一个严重缺陷,即“正确”①答案过于显而易见,如此形式化的测试会让很多原本心理存有缺陷的应试者走上公职人员岗位,而许多性格或心理缺陷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其做出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决策。例如,潜藏的本我人格表现异常活跃的人员是不适合从事公职人员职务的,本我人格作为欲望和冲动的贮存库,一旦有外在条件刺激,其本我人格所带有的无意识的欲望会导致公职人员陷入腐败的深渊无法自拔。

因此,确实存在相同环境下部分公职人员会更容易产生腐败行为、侵害公共利益的可能。在 200 个样本案例中,2/3 以上的腐败公职人员提及父母,足以见得原生家庭的份量之重。而事实上,根据教育心理学观点,和与生俱来的气质②不同,大多数人的性格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性格所表现的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原生家庭在个人性格的养成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中,父母更多是大家长式的角色以及自我牺牲感、奉献感极强的存在,在此类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情绪长期得到抑制,按部就班完成着父母的期待,对受此类原生家庭影响极度深刻的人而言,同一性③早闭会成为其性格养成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极度听话、顺从懂事,一旦达成父母期待(例如成为有实权的公职人员等),在自己独立面对世界的过程中会产生模仿心理,缺乏同理心、事事以自己为先,此类人若成为公职人员自然不会时刻秉持着克己奉公的理念为人民服务,对公职人员的角色认同感也是较差的,甚至对其而言公共利益是可以为家庭利益让步的。封建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或许会随着新一代青年人的成长逐步得到更新迭代,但就当前而言预防腐败工作中必须要做的是应及时甄别心理状态适岗性较差的人员。


腐败的滋生需同时满足主观及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即有权力的公职人员在有机会的同时又具备了腐败的动机,从而导致腐败的产生。腐败的蔓延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打击腐败活动是世界范围内各个政治共同体所一致认同的。

腐败根源于人性,显而易见其内在驱动力为利益,获得利益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满足合理欲望是正常的,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按照层级进行划分,然而事实上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欲望会被进一步催化,腐败公职人员在高度膨胀的欲望的引导下过度追求利益,欲望泛滥的后果就是大肆侵害国家和人民的集体利益。因此,我们要注重对腐败公职人员主观心理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反思之所以催生“想腐败”心理的根源,并根据其产生根源对腐败心理进行针对性治理。本文依托 200 个忏悔录案例展开实证研究,基于腐败产生机理,结合归因理论和优势富集效应理论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公职人员腐败心理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因素进一步总结了腐败心理动机产生的根源,有指向性的提出治理建议,从而对腐败心理进行根源性治理。本文认为,只有建立起主观因素治理与客观因素治理之间的桥梁,密切二者关系,不断提高和深化对腐败主观因素治理的认知才能进一步解决新时代遇到的廉政建设问题。例如,十八大后仍不收手、不收敛的腐败公职人员他们深知腐败空间在逐步被压缩,但只要其内心“想腐败”的动机一直存在,就不可能对其真正进行约束。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四方面建议:第一,强化人员管控机制;第二,加强公众廉洁教育;第三,警惕递延权力蔓延;第四,强化监督惩处机制。分别从主观心理、社会心理、家族环境以及政治生态等因素对公职人员“想腐败”欲望进行管控、约束。

每份忏悔录既记录了一名公职人员的蜕变过程,也彰显了党和国家建设廉洁政治的决心、信心与能力。任何公职人员无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一旦触犯党纪国法,必然一查到底绝不姑息,最终都难逃法律制裁的可悲下场。通过一份份忏悔录,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个公职人员逐渐心理蜕变的过程,腐败最终不仅使自己声名扫地,同时严重侵害着公共利益,侵蚀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败坏社会风气,扭曲社会价值判断标准。腐败公职人员即使只是公职人员队伍中的少数,但足以给整个政治生态带来极大的破坏性,长此以往,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正确思想理论、政策主张都心存疑虑,对政府尽心竭力为人民所做的大量工作也会缺乏信任。“信仰危机”与“信任危机”同时产生并相互作用,极易使我国陷入“塔西佗陷阱”。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