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管理论文,本文通过对西藏四市六县进行实地调研后,对牧户的生计资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构建牧户可持续生计资本指标体系,并从人力、自然、社会、金融、物质、宗教这六大资本出发进行分析牧民生产生活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 logit模型实证研究得到了生计资本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十分重视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目前共计召开了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 2020 年 8 月召开的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便是改善民生,必须着眼于未来经济的总体发展方向和未来市场的需求,科学合理的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只有保障高素质人才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教育,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才能为西藏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根据目前统计来看,西藏地区农牧民的受教育程度仍然不高,再加上藏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尚不健全等因素使得农牧民的生产方式单一难以实现生计策略的多样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本的数量以及质量(何景熙等,2006),拓宽农牧民的收入渠道,转变农牧民的传统观念,为实现藏区经济发展与可持续生计奠定基础。
西藏自和平解放之后,教育行业便逐步得到恢复,从 1951 年创建的第一所小学开始,到 2019 的 809 所小学、99 所初中、34 所高中总计 942 所学校,体现出西藏地区教育的高速发展,背后深藏的是国家对于西藏地区教育的重视,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成果显而易见。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9)》中的数据所得,在中国的农村、乡镇和城区三级教育中,小学阶段农村的在校生人数占总人数的近 25.8%,远高于后两者,而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各级在校总人数的比例开始明显减少,初中只达到了 13.9%,高中仅有 8%,与之相比增长的则是处在城镇和乡镇的在校生,而西藏地区作为全国教育的重难点,19 年其农村小学在校人数占总人数的 55.3%,远高于初中阶的 20.8%和高中阶段的 6%;这已基本能够反映出在我国农村地区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较为成功,但毕业率依然较低这说明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辍学问题。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基于对西藏地区农牧民的生计资本了解的情况下,对不同的生计资本状况下所采取的不同教育策略方法选择的调查与分析,在了解西藏当地实情后通过走访调查,对样本牧户进行访谈,研究数据后分析得出调查地区牧户生计资本的现实情况及其家庭对于儿童受教育的看法,进一步深入了解牧户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产力条件,采取的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的向牧户提出相关建议,更好的完善西藏农牧户对于教育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从而提高藏区儿童的受教育水平,这对增强藏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围绕西藏地区农牧户生计资本对儿童教育影响这一主线展开,对生计资本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形成本文的研究框架,为后文的理论部分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藏区牧民的生产生活现状,设计相关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区牧户以及儿童教育的相关情况,在获取数据后会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为后续的实证研究部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可持续生计资本框架
生计是指赖以生存的职业或者是维持一个人生活的方式方法;广义的生计概念是:“包括人们各种谋生的手段以及所需要的能力、资产、物质的生产活动行为,且在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风险与压力,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仍然能够恢复或增强的各类资本,即被称之为可持续的(DFID,2007)。
可持续生计资本最早在是由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 20 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是利用稳定的生计资本去达到消除贫困的作用,更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贫困地区的生计状况的一个工具;后来随着众多的学者不断地研究,在 20 世纪末,其定义也得到了更为详尽的丰富和衍生。
现在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生计资本多指在脆弱性背景下,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消除进行研究与实践;且英国国际发展署将生计资本划分为五部分,即人力、自然、物质、金融和社会资本,而生计资本框架的中心要义是将人的发展置于首位,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教育、以及更好的技术与培训的机会,改善个人的营养和健康水平(傅雪梅等,2017);使得社会更具凝聚力;只有如此才可以管理好自然资源、利用便利的基础设施、获得财政资源(Scoones et al, 1998)。
这五大资本对农户的生计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生计资本的存量大小以及五大资本的组合方式,最终会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农户自我保护的能力,甚至决定了农户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前景,通过利用可持续生计资本,来进一步实现农户的脱贫致富。而对于农户生计资本大小的量化测算以及指标分析等,成为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后续实现方法(Roberts et al, 2003)。
2.2 人力资本的投资问题
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来自于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概念,也被称之为“非物质资本”。亚当・斯密在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技能熟练度,成为体现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毫无疑问的是劳动技巧的熟练程度必须依靠专业的培训才能达到(叶德磊等,2016),长时间的教育培训自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这一观点也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萌芽;舒尔茨则在1960 年的美国经济学会上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人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影响是最大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者的质量,其中包括了劳动者的所有技能高低、文化水平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实践中给拥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带来收益,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舒尔茨认为随着整个社会对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延长,升学率的提高,必然会使劳动力的质量得到提升、社会个人收入自然会得到增长,这样才能拉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讲,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经济的发展水平,而教育水平则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第三章 调查地区概况及数据来源......................9
3.1 研究地区概况.................................. 9
3.1.1 地理概况..................................... 9
3.1.2 社会经济概况..................... 9
第四章 牧户生计资本的选取与测算............................17
4.1 生计资本的选取........................................... 17
4.1.1 人力资本(H)...................................17
4.1.2 自然资本(N)..........................17
第五章 生计资本对儿童教育的影响.......................23
5.1 变量设置....................... 23
5.2 模型构建及检验................................... 23
5.3 模型结果及分析........................................ 24
第五章 生计资本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5.1 变量设置
在本文中,因变量 Y 为牧户家庭中是否有辍学情况,其中对于辍学的定义为,在适龄儿童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在相应学龄阶段没有上学则被认定为辍学。Y=1 表示有辍学生,Y=0 表示家庭中没有辍学生,根据实际调研数据统计分析后,其它控制变量包括:X1=家庭中父母是否受过教育、X2=家庭中的劳动力数量、X3=家庭草场面积、X4=家中是否有干部、X5=对周围人的信任度、X6=家庭年收入、X7=家中是否有借贷、X8=拥有的牲畜数量、X9=拥有的固定资产、X10=家庭年宗教支出、X11=牧户距离寺庙的远近、X12=牧户每年去寺庙的市场、X13=牧户每年去寺庙次数。
第六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结论
本文通过对西藏四市六县进行实地调研后,对牧户的生计资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构建牧户可持续生计资本指标体系,并从人力、自然、社会、金融、物质、宗教这六大资本出发进行分析牧民生产生活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 logit模型实证研究得到了生计资本对儿童教育的影响,通过对前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非辍学家庭中父母的总体受教育程度包括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均要高于辍学家庭;并且辍学家庭中的家庭成员的整体健康程度也比较差。在非辍学家庭中存在更多的干部,且家庭年收入更高,贷款的概率更小,而辍学家庭距离寺庙更远,且在宗教方面支出更多的。
(2)通过对两种家庭的生计资本进行测算后发现,总体来看,西藏自治区的生计资本存量都不高,生计资本不佳;对辍学家庭而言,其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最为匮乏;非辍学家庭的人力资本与自然资本对牧户的制约最大。
(3)在六大资本中,有四类资本都对子女教育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包括人力资本中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金融资本中的家庭是否借贷;物质资本中家庭固定资产;宗教资本中牧户距离寺庙的远近这四个资本。证明在西藏自治区,父母受到教育后会对子女的教育决策产生更科学的选择,而家庭收入水平较高,贷款较少的家庭,生活较为稳定,牧户压力小,在教育上的投资也随之提高;而宗教资本对于牧户教育决策的影响较小。
(4)对不同教育阶段的牧户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对子女教育的影响较大,其中牧户父母的受教育时长这一因素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