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本文研究主要是以万州区龙驹镇、分水镇、甘宁镇、罗田镇为研究个案,对203份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与老人的访谈贯穿在问题分析中。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发现万州区农村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工作,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强化基层力量配备,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发挥好老年人积极作用,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要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养老问题是全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成为普遍的现象,由此加剧了社会养老保障的压力。我国是人口数量大国,老年人基数大,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农村养老问题逐渐受到重视,成为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我国农村人口逐年低于城镇人口,从2010年城镇人口66978万人占总人口的49.95%到2020年城镇人口90220万人占总人口的63.89%。而农村人口从2010年的67113万人占总人口的50.05%到2020年50992万人占总人口的36.11%。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约为1.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5%,其中有9035.28万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根据重庆市万州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万州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据全区人口23.93%,比2010年增加了6.22个百分点,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显而易见的是万州区的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了,劳动力占比逐年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持续增长。为此,万州区在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当今世界上约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起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及制度,这其中就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到了农村的人口。发达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时较早的建立起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再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建立,完善了农村养老体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我国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完善农村养老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根据各国不同的国情,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同以及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同的背景,所以不同的国家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养老模式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因此对于农村养老服务的模式及其责任关系的研究也比较早,大致都经历了从家庭养老到机构养老再到社区养老的变迁。
从家庭养老角度进行研究。人们的观念使农村老年人在患病或者养老时,因亲缘、血缘、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老成为了大多数农村老人养老的首选。Chou(2010)认为老年人在进行养老方式选择时的关键因素是家庭的融洽程度,子女的孝顺程度以及敬老爱老的风俗习惯等[1]。Sherry Anne Chapman(2003)认为,养老的供给主体有很多,但是在传统观念的背景下,家庭成员对老人进行养老是最普遍的社会现象[2]。Sereny Melanie(2011)认为从家庭为老人提供养老资源能够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并且能够有效预防老年人陷入经济上的困境[3]。Neena L.Chappell(2010)认为家庭养老有其独特的优势,家庭养老是目前已有的养老方式中成本最低,受到大多数老人认同的养老方式,并且老人在家庭中养老比在机构中养老更加的自由[4]。
第二章农村养老问题相关理论
第一节相关概念界定
农村养老问题的主要理论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关于农村养老概念的界定,需要弄清楚怎么界定农村这个范畴以及农村养老这个概念。第二个是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在了解农村养老问题时要结合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一农村
农村在广义上的概念是指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特定的自然景观,是与城镇、城市所不同的,是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的聚集地。农村主要是以村落、集镇、农业区以及农业产业(第一产业和自然经济)为主,其中包括蔬菜生产、园艺、林场、农场(包括水产养殖和畜牧)。农村和城镇的人口相比较,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生活节奏相对于城镇来说更慢,生活压力更小。在工业化社会以前,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城镇化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涌入城镇,农村老龄化趋势逐渐明显。
我国的农村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区域,其中一小部分农民留在农村务农,但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兼业或者经商,所以城镇化率跟沿海相比较来说较低,且大部分土地仍旧用于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半工半耕”的收入结构和职业格局占据了我国农村的95%,是中国的主体部分[41]。另一部分是以城郊农村和沿海地区为主的财富和资源相对来说更为集中的农村地区。在这些地区大部分的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房屋租金、土地租金、经商以及务农,且这些农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农村的土地基本上被纳入了城镇的地区范围,实现了城镇和农村的一体化。但这些农村地区仅占我国农村的5%,不是我国农村的的主要区域。
第二节理论基础
一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国家来说是现行经济制度中最重要的环节。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社会保障具有较强的环境依赖性与较强的阶级属性,是实现统治集团统治目的、保证国家运转,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的保障制度。为了社会公平、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有社会保障的实质、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社会保障的对象,社会保障的功能以及社会保障的必要性这五个方面。社会保障的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社会保障制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收入再分配方式。”[42]。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劳动人民剩余劳动积累。社会保障的对象是一切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劳动者[43]。社会保障的功能是补偿和分摊。补偿功能是指社会保障通过互助互济、支出补偿和收入补偿等方式,帮助受到打击和创伤的个人机体和社会机体得到补偿并且恢复投入运行。分摊功能是指社会保障把个人损失和风险转移给全社会来共同进行承担,减少个人压力,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社会保障的必要性是指社会保障是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马克思始终认为,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再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而物质资料再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劳动力再生产,是人们生存及发展的物质基础。
我国对于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不断在进行完善,各种补贴以及政策都为我国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保障,缓解了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压力。
第三章 万州区农村养老的基本状况.....................14
第一节 万州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14
第二节 万州5区农村养老现状分析............................14
第四章 万州区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3
第一节 万州区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33
一 个人层面........................................33
二 家庭层面......................................35
第四章 万州区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3
第一节 万州区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33
一 个人层面................................33
二 家庭层面...................................35
第五章万州区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个人层面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老年人都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家庭组成结构中重要的一份子。针对农村养老问题等个人层面等对策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增强养老意识
大力加强现有的家庭养老模式。作为养老问题个人层面而言,应该加强农村老年人对于养老问题的认识,让老年人们从个人,从心理上意识到养老问题的重要性,将过去可能存在的部分较为迂腐陈旧的观念抛弃掉,积极地迎接更好的养老生活。加大对于孝道文化及养老问题的宣传力度是至关重要的,当农村老年人们将养老问题的看法摆正了,许多因养老问题造成的家庭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当老年人自身意识到了自己辛劳了一辈子,应该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好好享受时,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不会再过度依赖儿女在身边时刻陪伴自己,就会让老人得到精神上但慰藉减少老人但孤独感。这些对于老年人养老的益处以及传统美德及孝道文化的宣传做到位了,农村老年人也就不会再因为担心家庭子女而忽视养老问题了,对家庭、对政府有信心,对子女放心,从心理上和精神上做到让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