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资金匮乏的困难
关键词:农业资金;问题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有相应的资金做保证。资金这个发展经济的起动器,其作用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以致各行各业,从农村到城市、从集体到个人纷纷绞尽脑汁在资金上大作文章,发挥各自“优势”,不择手段,广聚资金,导演出名目繁多的争夺资金大战,使得相当数量的资金游离于银行在体外循环。各种不正当筹资行为如同无底的“黑洞”在老无顾忌地吞噬有限的资源,导致资金短缺、错位,该上的项目上不去,该保的资金保不了。严重的资金分流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如不加以整治和规束,将严重影响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业资金分流形式及成因分析
揭开农村中各种资金占用形态的奥秘,不难发现,造成农业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大量的资金被挤占挪用、耗损沉淀,使用效益低下,不能正常归流,使银行负债受到影响,资产占用不尽合理。
一、无序的资金运行,分流了储蓄存款,使得银行负债(来源)减少。
1、盲目冲动,集资风越刮越猛。
1992年以来,在来势迅猛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超常规发展,跳跃式前进,抢速度、上规模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主旋律,开发区、试验区如雨后春笋,炒房地产、炒股票颇为红火。使得有限的资金供给同资金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出于各种不同的心态和日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不能通过银行得到资金供应时,便采取集资方式解决。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辽宁省农村各种形式集资达5亿多元,到1993年6月末已高达7.37亿元。农村社会集资对农村储蓄带来了很大影响,据测算,每集资100元,就要支取储蓄64元,交纳手持现金19.70元,可见,农村社会集资的主渠道来源于农村居民储蓄和手持备用现金,它是引起银行储蓄存款分流的重要原因。
2、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不规范行为,挖走了大量农村资金。
其一,经营规模过大,基金会的宗旨是“自愿互利,有偿使用”,而目前大部分基金会已偏离这一宗旨,乱筹股金,随意放款,成了农村中第二信用社。
其二,贷款对象复杂。既有农户贷款,又有个体_〔商户贷款,既有个人贷款,又有乡村企业贷款,既有社区内贷户,又有社区外贷户,超出了其应有的放款范围,使资金管理难度增大,潜伏着资金损失的危险。
其三,行政干预严重。地方经济资金需求与基金会有偿服务的指导思想结合,必然刺激贷款量的扩大,加之基金会名义上的群众性互助组织,实质上的地方政府“小金库”的扭曲性质,又使得地方行政领导横加干预,造成借款沉淀。
其四,缺乏政策约束。目前基金会处于人民银行不去管,专业银行无权管的境地,由此造成了在经营上的无限灵活性和随意性,经营不需要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组织资金不缴存准备金,资金投向投量不受限制,利率随行就市,收入不交纳税金,分配自行决定。在被调查单位中,一般吸收存款利率为年息0.9一1.56%,贷款1.08一1.62%,有的吸收存款利率高达2%,贷款.利率高达2.7一3%。在利润分配上,多数基金会按收入“五、五”分成,即50%留给基金会,50%退给股东分红。
3、购买债券、胜票、户口及向省外投资等分流了大量资金。据不完全统计,从1992年到现在,全省农村在这些方面共分流资金近20亿元。农村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存款,储蓄存款的下降必然影响农村资金的正常投入,一些地方将出售户口作为增加财政收入、平衡当地财政的一种“有效’夕手段,殊不知,这种户口上的“农转非”,导致了大量农业资金的“农转非”。
4、趋于集中的沉淀货币,以民问借贷的形式在农村社区内部环流增多。近年来,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农村资金供求失衡,逐步促成了农村民间借贷的发展,农村居民之间借贷货币资金的往来频率加快,数额增多,期限趋长。
难以规束的民间借贷以其大大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食利者,同时也挖走了农行和信用社的大量资金,它不利于资金的合理使用,不利于金融的宏观调控。对当前民间借贷活动所产生的这种负效应已经到了不可轻视、非整治不可的程度。
二、农业信贷资金低效运行,耗损、沉淀不断加剧,效益下降,投入产出率逐年递减。‘近几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向农业倾斜的政策,作为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行和信用社在贷款投入上无疑要偏重干农业。但是,由于农村信贷资金价格低于城市信贷资金价格,加之农产品价格低于平均利润,故农业投资难以实现补偿,一方面使农村资金大量向非农产业、城;!了、发达地区流动,另一方面义造成农村信贷资金的大量沉淀、损耗,信贷资金效益下降。从几个主要指标的变化即可窃见一斑:辽宁省农业百元产值占用贷款由1990年的27.20元上升为1992年的37.50元;百元投入当年新增产值由1990年的3.84元下降为1992年的3.35元。贷款沉淀率也逐年上升,非正常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1991年为20.90%,1992年为23.58%,1993年6月末为25.6%。加之,人民银行在宏观调控上的“一刀切”,规定交存准备金,购买债券等对农村行与城市行一律对待,使农行的可用资金受到很大限制,又实行资金与规模“双线”控制办法,违背了农村资金的季节性运动特点,使农村金融部门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十分艰难。
三、在比较利益的诱导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逐渐减弱,主体投资能力弱化,对农行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也是导致农业资金短缺的因素之一。在农民收入迅速增长的同时,无论是集体还是农户,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明显卜降。辽宁省1991年农村自有资金为319.5亿元,1992年为253.6亿元,一F降20%,农民人均纯收入1992年比1990年增长35.03%,而人均生产性积累只增长21%,就是说,农民投入到生产上的资金的增长低干纯收入增长幅度,大部分用于家庭生活消费支出。
投资主体能力的弱化,对增强农业的后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投入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又受规模、资金等诸方面限制,所以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来说,就感到资金紧张。从另一方面看,由干多年来资金大锅饭、供给制的习惯势力影响,农户即使有能力也不往生产上投入,认为国家钱不贷白不贷,贷了也白贷,信用观念极差,赖债现象剧增。
四、挤占挪用现象严重,信贷资金周转滞缓。长期以来,农副产品收购企业一直吃财政、银行的大锅板,特别是在财政不景气的情况下躺在银行怀里,靠银行信贷资金过日子,挤占挪用信贷资金和应返还给调出单位的调粮款,搞自身经营,造成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应紧张。如辽宁省锦县粮食企业挤占挪用银行贷款,用干非收购性支出321万元,占其贷款的11.5%。8个粮食企业买汽车花掉115万元,新办第三产业占用380万元,购置锅炉等占用35万元,附营业务及其它占用232万元。有的地区储备粮挤占大量收购资金,如在锦县农行开户的8个粮库代中央和省储备粮食1万吨,价款达840万元,这项资金无长期资金来源,靠向人行短贷来解决,影响了农行资金的正常营运。
粮食企业上卜机构在两家银行开户,头尾分割,结算渠道不畅,也是形成资金不能正常回流的主要因素。多年来,基层粮库在农行营业所开户,县和县以上的粮食企业在〔行开户;产粮区的粮库通过农行营业所供应购粮款,缺粮地区的粮食企业则通过仁行结算支付调粮款。在购销调拨中不能直接办理结算,即使有的能直接办理结算,也不能及时将款划给调出单位,造成调粮款被截留挪用,收购粮款不能及时归位。据调查,1993年锦县粮库和粮油公司欠基层粮库粮食调拨款500多元,至今不能清算。
近年来,辽宁省财政部门向农业投资总额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同期应拨补加价款、政策性补贴等不到位也占用了大量农村信贷资金,如阜新:tJ’财政部门到1993年9月末,共欠补1.5亿元。锦州市财政部门到1993年6月末,粮食企业三项欠补达24165万元,其中老帐21893万元,新发生帐2272万元。朝阳市财政局历年累欠应拨未拨款项20257万元,1993年应向粮食拨补的款项为6300万元,到6月底仅拨补了488万元,占上半年应拨补数的15.5%。透过如此大量的财政欠补数额,不难看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是在占用农村信贷资金的基础上实现的。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近几年有的:!了为摆脱财政困境,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竟由政府出面,以行政手段迫使金融部门为企业虚假放款,绕了一圈后进入财政收人“笼子”,既完成了税收任务,又实现了收支“平衡”,地方皆大欢喜,银行有苦难言,包袱越背越重。以上投资行为和“平衡”决窍埋伏着三大隐患:一是财政投资和“平衡”虚假,掩盖了大量的财政赤字,加大通货膨胀危机;二是信贷资金财政化,造成银行信贷资金周转困难,对农业投入难以增加,使农业扩大再生产资金长期梗阻,削弱了农业银行投放力量;气是收购资金难以到位,容易出现“打白条”现象,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资金的严重流失和挤占挪用,如同一个无底的“黑洞”在偷偷的吞噬,而且还有漫延发展之势,如不加以治理,将会带来更多资金的损失。严峻的现实迫切要求认真加以清理整顿。
缓解农业资金紧张状况的对策
综上分析,造成当前农业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历史遗留的,也有新近形成的。要走出困境,缓解资金供求矛盾,保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银行、政府、企业、农户都要做出努力,而更关键的是要靠深化经济改革,理顺各个方面关系,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去规范各自经营行为,从而保证农业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一、加快金融改革,提高资金效率。金融改革的实质效应,在于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佳分配和资金效率的最大化。而当前改革中出现的误区,变成了深化改革的障碍。资金紧缺,靠银行多贷款发票子;资金规模越大,经济发展就越快,把信用当成平衡利益关系的手段,拯救亏损企业、救济贫困地区,都要求信贷政策倾斜;偏重于资金总量和金融活动领域的